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章时看到“专家盲点”这个概念。
“专家盲点”指的是专家由于对某个领域过于熟悉,而难以理解初学者在学习该领域知识时遇到的困难,无法准确判断初学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我们平常经常会觉得这个知识很简单,学生应该会懂,结果考下来很多都不懂。比如前两天我们高三晚自习限时测散文阅读中出了一道问答题,其中一个问题问作者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一堆学生回答错误,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回答成修辞手法或者抒情手法的很多。我们老师感慨,之前复习诗歌讲了那么多知识点都白讲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出来,学生就晕了。
正如文中所说,传统灌输式教学从长期来讲是不经济的,布鲁纳认为有三个原因:一个是这种教学是学生当时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日后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很难;第二,这种学习毫无智力成就的快感;第三,在没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基础上获得知识,非常容易忘记的,没有相互关联知识在记忆中的半衰期是非常短的。
所以他提出所谓的专家盲点。就是会使我们在工作时遇到困难,使我们混淆学习内容,和与学生为了掌握和应用学习内容所需要记的积极意义构建。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我都讲过,讲的很清楚,学生会明白。以后再需要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回忆起来,学的越多,考试就会表现的越好。
但是我们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像这样的灌输式的教学收获,学生收获非常低。蜻蜓点水的讲每一项内容,然后不优化学生的表现。学生最终遗忘或误解的内容远远超过必须掌握的东西。
为了避免遗忘,误解和缺乏迁移,我们在追求理解的设计教学当中,需要有三种“揭示”。
第一个是揭示学生的潜在误解。(通过聚焦问题反馈,诊断性评价事件)
第二,揭示问题、疑问、假设以隐藏在字面描述之外的未知领域。
第三,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明显(也许是违反直觉或会令人困惑的关于一门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
回到我们课堂上碰到的那个问题,高三的学生对“表达方式”这种问法不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懂的东西,他们还没懂,这也是“专家盲点”,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学生可能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等概念混淆,复习诗歌鉴赏时讲过,但是时间过得有点久,概念有点多,遗忘了。还是需要再区分概念,不断巩固下。
第二,我们老师当初讲解时主要是自己讲得多,有点满堂灌,学生根本没有消化,我们觉得讲清楚了,他们还没理解清楚。可能需要让他们自己来梳理下,自己来说下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