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承认,第一次教初三,我好像还没有从高压环境中适应过来。每天早出晚归,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偶尔闲下来,我会反省我自己,我到底在做些什么?我能提高工作效率吗?我可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不要觉得那么疲惫呢?我可以怎么去平衡工作与生活呢?每天喊累,就能减轻我身上的担子吗?每天很抗拒这样忙碌的状态,就能让我感到轻松吗?每天透支体力、脑力就能我感到幸福吗?我暂时得不到答案。我觉得不是适应的问题,而是用什么角度去看待的问题。一直执着于寻找答案,便会拘泥于答案本身,而忘记了寻找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现在初三的教学压力真的比较大,有时候学生成绩上不去,我都觉得有些备受打击。但是现在我慢慢看清了形式,不必要把事情看得太过于在意,有些时候对于某些情况,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尽自己的努力就好了。当我心中慢慢恢复对自己的信心,我又觉得一切事情都有了转机与希望。人有可能就是这样,在不断反复否定自我中,又最终肯定自己的付出,不愿意让自己一事无成。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做到这样的改变,而是慢慢在他人的著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在樊登读书app中,听到邓亚萍的新书《心力》,精神为之振奋。她几乎把这些年她的一些经验、感悟,到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与读者共享。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心态提升、抗压训练、意志力训练和体育对心态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方面。第一,邓亚萍讲到观察东京奥运会上刘诗雯和许昕对阵伊藤美诚和水谷隼,其实一丝丝的心态变化都会影响整个比赛。其实两队的实力技巧都很强,关键是心态的把握。邓亚萍评价说打到顶尖运动员的位置,不仅仅是说要有相当的技巧战术水平,同时还得能够把自己的技巧战术运用得自如,能够正常发挥出他平时的水平。的确如此啊!心态的把握真的很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人平时再怎么厉害,关键时刻心态把握不好,也容易满盘皆输。就如同运动员打比赛,一定要控制好属于自己的节奏,事先想好对策,已经把最坏的结果想好了,那其他结果就都能接受了。以这样能控制的节奏去打比赛或者做事情,一般都可以将事情引导到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邓亚萍说:“人特别容易恐慌的地方在于你不知道怎么办,一个事情发生之前有未知的恐惧。但当你有了应对的方案的时候,你反而踏实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做事不妨也列一个“失败清单”,如果某个环节出现失误,我可以怎么补救。当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我们也不至于手忙脚乱。第二个方面,是邓亚萍讲到她小时候学乒乓球的经历。其实她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教练说她的身高不适合打球,河南省队没有招她。她的父亲当时没有隐瞒她这些情况,而是据实已告并尊重邓亚萍想继续打球的决定。于是,为了弥补身高的不足,邓亚萍更加刻苦的训练,腿上绑着沙袋,身上穿着沙衣,每天负重30斤进行打球训练。此外,还将训练自己不断打快球,这样其他人就无法调动她了,她能够在球场上打出自己的快准狠的风格。第三个方面,邓亚萍讲到她学习的经历。一般来讲,读到博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邓亚萍学习英语还读到了剑桥的博士,这更加令人佩服。邓亚萍说她是从零开始学习的英语,从清华读书开始,不断摸索属于自己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她有一段话特别令我感动,她说“比如说我觉得我在清华是最差的一个学生,那你不学了吗?你还怎么在那儿容身呢?所以我当时就这样想:你们现在都有很多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当然没法跟你们比了,但是我的经历,我比赛的场面,你们也没有见过。我从小出去比赛,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每个地方的美食,每个地方好吃的、好玩、好看的东西,我见过,你们没有见过,那反过头来,这是我的优点、我的优势。那么今天咱俩拉平,在知识层面,你比我多,在其他层面,我比你多,咱俩零比零。那反过来,我从今天开始学习知识,任何事情从现在做都不晚。所以我用这样一种自信鼓励自己说:我也不差。拿出这个劲儿来,然后你就发现你能够有自己的自信。”读完这段话,我觉得能够理解问什么这本书叫《心力》。内心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很多时候,不服输,不甘心,会让内心充满向上的能量,并不断促进自己去发展,去进取。把那股劲拿出来,积极去看待事物,把不利条件转化为自己有利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自信,自己做事情就会有更多的动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心力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在人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与积极暗示中不断积累起来的。
最后结束篇章的时候,邓亚萍还讲到一件事,就是她的孩子输了球,但是却怪地板滑,这让邓亚萍非常生气,因为她认为作为一个好的运动员,不应该找客观原因,输了就是输了。即使你有一百个理由,但是你不能否定你输了。你要去直面这个问题和困难,当你去直面这个问题和困难,你才能真正战胜它。我觉得把这个部分作为结束语,更能体现心力对于我们的影响。现在一部分学生,都倾向于寻找借口或者理由逃避惩罚,而不能真正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他们的逃避只会让问题隐藏起来,等到某个时刻,又爆发。现在读完这本书,我自己都觉得应当好好运用内心存在的力量,保持正念,以自信与勇敢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