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
《群体性孤独》这本书我读到了中间部分,虽然还没完全读完,但是我从已经读完的部分中了解到的一些社会现象、让我思考寻找答案的一些问题也不少。以下是我从已经读完的部分获得的一些感受。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王煜全——《群体性孤独》一书将人与计算机、人与互联网互动时产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最新发展,以及特克尔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读者。可以说,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要了解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关系,尤其是情感关系。这一切,可以从这本著作开始!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群体性孤独》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文字既大胆又委婉,观点既振聋发聩又令人欣慰,描述了人们如何在一个日益调和的环境里试图找到彼此。如果互联网和人性可以有治疗专家,那一定是雪莉·特克尔。这两个赞誉对我影响最深刻,也让我基本上了解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推荐序主要讲的是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不管乐观还是悲观,我们都应该承认,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深入人类的生活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在这个人工智能还很年轻的新领域,学者们在讨论可以识别简单形状、操控图块的程序。作者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如同人类学家一样,是这片崭新世界中的陌生人。
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年轻人, 研究成果来自“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
作者在引言部分问的问题让我更吸引读这本书,从而得到答案。这个问题是《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我相信你们看完这个问题也会想知道答案。因为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同。有的人回答了肯定的答案,也有的人会回答否定的答案。所以作者从观察,研究身边的人开始带我们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列出了很多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我让我思考了很久。作者带女儿去博物馆,在展览入口处陈列着两只巨大的海龟。它们来自厄瓜多尔西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正是在那里,达尔文展开了声名远播的进化论研究。博物馆将这两只海龟视为奇珍异宝。在充斥着各种塑料模型的博物馆里,只有它们是活的,而且和达尔文在150多年前看到的加拉帕戈斯海龟一模一样。也许那个海龟是活的原因吧,它就在那儿一动不动,观摩的人们排了很长的队,然后作者开始与其他父母和孩子交谈。作者的问题是:“你会在意这是不是一只真的海龟吗?”这个问题马上在无聊等待的人群中引发了热烈讨论。然而,来到公园的第一批游客却对此怨声载道,他们抱怨这些动物看起来不如其他迪士尼公园里的电子动物那么“真实”:机器鳄鱼拍打着尾巴,眨巴着眼睛,总之,它们能把鳄鱼典型的活动展示得活灵活现。而真实的鳄鱼,就像加拉帕戈斯海龟一样,反而不愿意和人接触。中间还有些父母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后来作者又追问了孩子们另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展览上把一只真海龟换成了机器海龟,你觉得有必要告诉观众吗?”结果许多孩子告诉作者没有这个必要。这些问题不尽是作者对孩子们提出的,也是对我们的提出的问题,作者提出问题的时后我也跟着思考,回答。说实话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这些跟我们生活密切各种问题更吸引我继续读下去这本书。
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
我们想象它是扩张的,但是我们恰恰喜欢它的束缚。我们赞扬它的“弱连接功能”,连接那些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遇到的泛泛之交,但是那并不说明我们在这些连接上很成功。
特克尔将目光首先聚焦在了上世纪末风靡的电子宠物——“拓麻歌子”和“菲比”身上。这些会动会叫的电子宠物改变了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孩子们在养育电子宠物的过程中,产生了电子幻想,付出过爱,也感受到过爱的回报,获得了一种家长式的沉浸。
我读完这本书下期再继续给你们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