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沉,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入门功夫之一,也是太极功夫核心要领。如果练太极时能一身松透彻底,那么,这样的太极就到了高层次境界了,这样一来,其它太极拳相应的应有的内家功夫便应手可得。
实际上,太极拳的放松,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学太极拳入门时要求就要放松,但初学者很难体悟上身。特别是浑身松透彻底更不容易,有的人学了好多年,仍不能全身放松,难得其法,套路拳架比划了半辈子,就是长不了功夫,这与没有掌握松沉要窍有很大关系。
对于不懂太极的人来说,为什么学太极只要求身体神意上领,而全身关节筯腱放松,肌肉松沉,在此不累述。
有的人认为,太极最难搞定的是肩关节、胯关节,其实不然,最难放松的部位当数双脚掌和脚踝关节。
练太极时,如果双脚掌及脚踝处于完全放松状态,那么,整个身体就完全放松了。
为什么这么说,人在自然站立时,脚掌要支撑自身重量,并且练太极时,很多情况下是单脚支撑,相对于手掌或手腕关节放松,难度就大得多了,因为手除了手的自重,没有承担其它重量。
人的迈步,脚掌在接触地面时,有一个寻求自身重量重心而与地面的适配问题,身体重心没找准,适配就会不妥贴稳当,脚掌骨节筯腱及踝关节就会本能的处于紧张状态来调节平衡,当然在走路时,那怕看起来自以为最舒适的姿势,也许脚掌都是不自主的处于很紧张的状态。这个脚掌局部紧张的微调不足以影响生活,是习惯成自然。但太极单脚支撑必须稳贴,这个调节系统就是脚掌与踝关节的承接关联,这个适配方法的最佳要领就是把二者放松,先放松脚掌,脚踝自然就松了。
但是,人的后天习惯养成使得人会在落地重心不准时(当然人的行走时也没必要找准),会不自主的使用脚掌的部分松此紧彼强拉硬拽来稳住身体重心,这与放松要领刚好背道而驰。
要改变这一习惯,使太极迈步时,落地前就要寻找到身体重心,用自身脚踝以上的身体前后左右调节来平衡,而不用紧张脚掌脚趾来平衡,而是让脚掌脚踝放松。想象脚掌是一块软塑胶吸盘,去适配不规则的地面,脚踝关节是一个球形万向转节,地心引力线也就是重心是一条垂直线,那么,重心要稳,取决于脚掌与踝关节的夹角,用脚踝调节,而不去紧张部分脚掌来平衡。
初学太极者都有这种感觉,单足支撑身体时,重心越不稳越紧张;越紧张越不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把脚掌完全放松,反而还稳定了。
通常来说,人在站立时,最不费力和比较舒适的状态,是身体要保持平稳中正,那么,百会穴、会阴穴与两涌泉穴的连线中点必须在一条垂直线上。单脚站立时要舒适平稳,百穴与涌泉,尾闾和脚踵会在一条垂线上,否则,重心就会偏移而不稳。也就是说,人体的自然重心是在双足掌的涌泉穴为中心及其与脚踵连线间的这个椭圆中心区域范围内。
一双平底新鞋,穿用过大半年后,翻过来观察鞋底一面,看看哪里磨损最严重,哪里就是自己的后天生活形成的习惯重心。由于人的身材胖瘦,走路的姿势不同,鞋底磨损部位就会不一样,有磨损在脚后跟,有的在前脚掌,有的在脚内沿前侧,有的在外沿后侧。鞋底平均磨损的现象可能不多,如果是平均磨损,那么,这个人的生活习惯形成的迈步落地重心就是在涌泉穴或偏后一点上,之所以说,脚掌放松是习练太极最难的地方,道理就在这里,仅是这个生活习惯重心要改变,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甚至足弓骨节结构都会发生一定改变,如果改变不了,迈步落地,脚掌会习惯性的紧张,导致没法放松。
太极猫步前行总是脚跟先着地,慢慢向前落下整个前脚掌才逐渐踏实,那是在试探涌泉穴这条中心线,利于虚实转换的缓冲渐变过度,但在实际太极运动中,不可能都是这种猫步前行,点地,平踏平起现象也很多。
要放松脚掌,除了站桩,可以踏实低蹲左右回旋摇摇脚踝关节。还可以双足以混元站桩要领站立,头顶满顶一碗水,双脚意念放松踏实,以丹田腰腹为中轴左右旋转,双臂不挂一丝力垂吊在身侧,身体如拨浪鼓,幅度任意大小,旋转时,头顶和双脚掌纹丝不动,碗中水波不起,或单足也可。日久,脚底生根。
检验一个人的太极是否完全做到脚底放松,可以在很不平整或倾斜的泥土、草地,或凹凸不平的鹅卵石,砂石地面上练太极,如果练来仍是单足不抖不颤,不顿不闪腾,那么脚掌就放松了,脚掌几如塑胶吸盘一样,触地生根。
所以,要练出真功夫,平时多在不平整的地面上练习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