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忙忙碌碌的人根本发觉不到,时势也许已经改变了……
赵盾死的一年之前,周定王二年,郑国发生了公子宋与公子归生弑郑灵公的事情,郑灵公死后,襄公即位,楚庄王闻之,宣布要出兵伐郑讨弑君之罪。郑公子宋得知楚国要出兵伐郑,立刻遣使求于晋,晋国答应郑国,倘若楚国来犯,必定出兵相救。
次年,周定王三年,楚庄王果然使公子婴齐为将,率师伐郑。其时晋国使荀林父救郑,楚国见晋师未可轻易冒犯,便又借口陈国弑君之事,移兵伐陈,郑国因此免去一场战事,郑襄公与晋成公在黑壤立盟。这一年,晋上卿赵盾卒。
赵盾死后,晋国中军元帅由郤缺代任。郤缺听说陈国附楚国,因想起之前出师救郑不战便退了楚师,不如乘势收服陈国,也可算自己成为中军元帅的首胜。于是便上奏成公,请成公亲自挂帅出征,荀林父跟随,率宋、卫、郑、曹四诸侯国一同前往伐陈。
晋成公应允,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却不曾料想,晋成公在出征途中病薨,晋师不得已班师,五国伐陈之事也不了了之。
成公薨逝后,世子孺立为君,是为晋景公。
楚庄王见晋国赵盾和晋成公相继亡故,又见五国伐陈之事不果,便亲统大军,又一次出师伐郑。于是晋国遵守了与公子宋的约定,又一次派郤缺率师救郑,晋师袭败楚师。楚师退去,郑国人个个欢欣鼓舞,唯独公子去疾一脸忧色,郑襄公见了觉得很奇怪,问去疾问什么不高兴。
去疾回答道:“虽然这一次晋师击败楚师,但这只是一次偶然的胜利。楚国一向兵强马壮,又对郑国始终不死心,楚国被打败,不会怪晋国,而只会将怒火和不满发泄到郑国身上,如此一来,我们可以长期倚靠晋国吗?我看楚国随时要来找我们麻烦的!”
郑襄公不语,心中也颇有忧虑,但对于附楚一事他实在无法接受。公子去疾知道无法说服襄公,于是心里暗下决定,只要有机会,还是要与楚国和好。与公子宋的选择不一样,公子去疾坚定地认为,比起晋国,依附楚国才是郑国最好的出路。
如同公子去疾所料,到了明年,楚庄王果然又再次伐郑。恰好郑国的公子归生病死了,公子去疾便趁此机会追究公子宋当年在郑灵公期间犯下的罪过,杀了公子宋,将他的家族全部逐出郑国。如此一来,便把倒向晋国的主要力量解除了。
但是,为什么公子归生的死,成为了公子去疾杀掉公子宋的好机会呢?
原来,郑灵公在位时,公子归生与公子去疾的关系很好,两人素有往来。公子宋计划弑杀灵公时,要求归生帮他弑杀郑灵公,归生不肯,公子宋便威胁归生,如果不帮他,他就在朝中造谣说归生帮去疾篡位,到时灵公必然追究他两人死罪。归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公子宋。
后来公子宋果然成功杀掉了郑灵公,而归生迫于威胁只能为其隐瞒事实,之说灵公死于暴病。其后便是公子宋主导之下,立公子坚为襄公,又去晋国求好,便有了晋国出兵退楚的一节。
现在归生死了,公子去疾不必再受公子宋的要挟,于是他迅速瓦解了公子宋家族手中的权力,同时前人去楚国求和。使者按照公子去疾的意思,对楚庄王说,郑国之所以违背了早前与楚国的盟约,是因为国内有公子宋与公子归生两个逆臣,他们乱出主意导致了郑国背盟,如今两个逆臣都死了,郑国乞求楚王的原谅,希望双方能重新再续前盟。
庄王对郑国公子去疾的求和之意很高兴,打算叫上陈国,与郑国一起,三国搞个结盟大会,显摆显摆,于是赶紧派人去摇陈侯,不料使者回来报:“陈侯已经被大夫夏征舒所弑,目前陈国内大乱。”
庄王一听,哦?又是弑君?还真是忙不过来了?走!这种事必须去讨伐!于是又领兵往陈国去了。
而在郑国内,虽然公子去疾认为楚国才是他们唯一的救赎,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希望附晋,于是,此事摇摇摆摆,一拖又是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