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买了一本书叫《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写的。
刚拿到这本书时,看它比较轻薄,以为很快就能看完它,结果看其中第一部的内容时,就觉得看得有点费劲,枯燥。
尤其是内容中提到了婆罗门,沙门等词,感觉宗教色彩有些浓厚,想着它应该有点深奥,就没有太大的兴趣往下看。
于是放置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又拿出来,翻到第二部分,讲的是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在尘世间的生活经历,这部分相对容易看懂一些。
悉达多走进世俗,像世人一样生活,渐渐地迷失在权力,欲望,灯红酒绿,尘世的喧嚣与女色中。他的经历就像很多人现实生活的写照。这一部分的描述很精彩也很深入心。不过,同样看完这一部分之后,我又将书放回去了,没有继续往下读。
直到这两天,无意间又看到它,随手再拿出来继续看下去。
后半部分讲述悉达多在物质和肉体欲望上越来越放纵,越来越衰老,他的灵魂世界被挤压,被遗忘,直到彻底尝够了生活的滋味,失去了快乐和安宁的他来到河边,想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就在想投河的那一刻,他听到了内心深处突然响起了神圣的“唵”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一个字,一个音节,是婆罗门祷辞中起始与结束的古老之音。它意味着“圆满”,“完成”。在这个声音响起的瞬间,他长眠的灵魂猛然复苏。
悉达多在河边睡了很长很长的一觉,醒来之后,开始重新思索自己,在这里他遇到了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这次又请他帮忙渡回去,并请求船夫收留他,船夫答应了。
之后,悉达多就生活在船夫的小茅草屋里,与船夫一起过着清贫但自足的生活。在这里,他对船夫述说和忏悔往事,而船夫则慈爱和耐心地倾听着他的一切,并跟悉达多说,还有很多的东西,他可以向这条河学习。在倾听河流声的过程中,觉察与倾听自己的内心。
悉达多在这里放下了很多内心的枷锁,直到他儿子的出现,再次激起内心的涟漪。这一段也是非常精彩的。
他的儿子是他与名妓迦摩罗所生的,当他决定离开过往生活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有这个儿子。多年之后,迦摩罗带着儿子在去朝拜乔达摩的路上被蛇咬了,遇到了船夫,船夫把她母子俩带回去了,悉达多看到后认出了她,由此得知自己还有个十一岁的儿子。
迦摩罗死了,悉达多开始照顾他的儿子。
他的儿子因为从小不在父亲身边,所以对父亲没有太多的感情,尽管悉达多用自己的善良,仁慈与温和,用最大的爱与耐心对待儿子。他的儿子依然不领情,他一直顶撞,侮辱,咒骂父亲悉达多。
悉达多想把儿子留在身边,与他一起过简单的生活,过他所觉悟到的生活,引导儿子向善,但是他儿子因为从小过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以一直想回到城里去。
儿子认为父亲对他的这种爱是折磨,所以对父亲很无礼,他说宁愿去做扒手,杀人犯也不愿做父亲这样的人。
尽管船夫瓦稣迪瓦劝过悉达多,让他放手,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悉达多就是没有办法做到。有一天,他的儿子不告而别,逃走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他要走自己的路。
而悉达多却放不下,他也用了各种办法去寻找儿子。他追到了城里,在这里,当他再次看到这里的一切时,他的内心涌起了过往所有在这里的经历,仿佛堕入轮回,重新经历了一次,仆人,乐师,赌徒,盛宴……,再次衰老,疲惫,恶心,再次渴望得到解脱,直到靠神圣的“唵”得到治愈。
从对儿子的执着和深爱中,他看到了自己的伤口,也感觉到自己的内心一些东西正在死去。他坐下来禅定,等待,倾听,每当感觉伤口灼痛的时候,就无声地诵“唵”,让自己被“唵”充满。
看到这里的时候,深深地感悟到:作为父母,在孩子身上所放不下的常常是自己的经历和过往。为什么父母总是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或者不想让孩子去经历自己所经历的,因为内心对它们还有伤痛和未治愈的部分,所以害怕孩子像自己那样去受苦。
实则,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去正视它,看到它,放下它,可以尽力去帮助孩子,但不是一味地阻止和隔绝孩子去经历他自己的人生,因为孩子的人生也有他必须要经历的东西,要走的路。
不知何时,船夫已经来到了他的身旁,悉达多看到船夫和蔼可亲的脸,望着他明亮的双眸,微笑起来。
此后,他依然会苦苦地思念儿子,伤口会隐隐作痛,但是在思念的同时,也听船夫的建议,倾听河水声。
在河水里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脸。他的父亲是婆罗门的智者和有威望的人,悉达多作为婆罗门之子,学习了很多修行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理论依然不能让他内心得到安宁。
当年他为了自己内心想要求证的东西,毅然地离开了父亲,就如现在他的儿子追求自己的生活而逃离了他一样。而现在他如此思念他的儿子,是否也正如他的父亲思念着他一样。
生命无处不是轮回。
那时,悉达多离家加入了沙门的队伍。发现沙门的学识还是有瑕疵之后,又找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听了世尊说法之后,虽然挺信服的,但是还是觉得哪里有漏洞。
于是他又离开了乔达摩所在的舍卫城,他深知自己不会再回到父亲那里去,继而投入到了世俗生活中,在世俗里尽情经历爱恨情仇,权力与欲望,迷失与沉沦,直到内心真正地渴望苏醒。
由此看到,一个人想真正找到内心的安宁,最终是靠自己的经历与觉醒。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人们总希望把自己所习的成果直接交给孩子,但是有时候孩子没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他是承接不住的,而且也未必想要,因为那些并不是真正属于他的。
真正的平安和吉祥,不是躲着不碰老虎,而是在各种体验中磨炼出一种智慧和心态,就算踩着老虎的尾巴前行,还能保持自己的觉知和安然无恙。
在书中就有一句话是:“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
在船夫的带领下,悉达多继续倾听着河水的声音,看到似乎每个人都奔向目标,被折磨,受苦难,而所有的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的善与恶合为一体,当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会听到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唵”,意为圆满。
在那一刻,当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时,他的痛苦已然止息,脸上盛放了喜悦。
读到这里的时,我感觉内心也有了很深的触动。世间万物有不同的法,不同的相,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修自己的人生功课,不论呈现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最终都是指向觉醒,指向完成此生的使命。
当人们真正倾听一切不同的声音,不去分别,不去对立,才会得到内心的平和,安宁与喜悦。
翻完书的最后一页,我又翻回到开头,重新把这本书连起来看了一遍,很多东西连贯起来了,就如对自己的生活与内心也有了一次整合。
写下这些文字,篇幅有限,但是觉醒无限,难以尽言。
《悉达多》这本书确实是一本觉醒之书,也许要分好几次去读它,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书中有太多太多的话都在唤醒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所以有时会抗拒,有时会喜悦,有时会落泪,有时会看得云里雾里,有时会如饥似渴地思索,这些都是美妙的体验。它确实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悟,这一切需要人静下来,去感受它所带来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