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包括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轴对称变化,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过去我们课堂上的通用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轴对称现象,如建筑物的对称、人脸的对称、大红喜字的对称等,学生感受对称的基本特征,就是围绕一根轴对折,两边部分能完全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轴对称现象,中间的那根轴叫对称轴,抽象出来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然后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把图形放到方格图中,找到对称轴后,观察图形两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得出规律,轴对称图形中,两侧所有的点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点,且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就是应用这一规律绘制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设计轴对称图形欣赏,增强审美。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补充各种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如果是,画出对称轴,了解特殊的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这个应该是得出规律之后补充的,有了这个经验基础,学生设计轴对称图形就更简单了。
那学习新课标之后,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呢?教学过程中会作些什么改进呢?先来反思过去的教学,似乎更多的是关注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以及应用特征来进行判断,更多的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较少提及,因此,现在的教学过程,更应重视“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不应直接让学生找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应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去探寻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自己去思考常见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是怎么判断的?思考判断的过程,实质就是理解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过程,是关注数学学科本质的过程。学生会想办法去判断,利用格子图来研究,是借助学过的平移等迁移过来的方法,找到对称轴后,先去观察一侧的点和线,再观察另一侧的点和线,主动拿起尺子来架接起两边点的关系,发现每一侧的点都在对称轴另一侧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点,且两个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整个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数学思想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打开了探究知识挑战自我的愉悦之门。当然,编者专门提到了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点,就是在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时候,重视图形“翻转”的过程,就是当学生直观观察图形两边的点与线得出规律后,让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将一侧的图形翻转过来,与另一侧的图形重合,在想象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完全重合”和“形状一样”进行辨别,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会更加深入,这一点我特别赞同!
再来说说教学前应思考的问题吧!如何借助活动载体,引导学生感悟图形运动与变化的本质特征?如何更深入地认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如何利用特征找到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深刻体会轴对称的特征?
这三个问题再一次提示我在思考问题时,把握教学本质,如教学轴对称时,它属于“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主题,因此,应关注学生感悟轴对称图形的运动与变化本质,而不是静止地观察寻找规律,这一点就与编者强调的重视“翻转”紧密联系到了一起,但为什么要翻转,怎样翻转能体现出轴对称图形的运动呢?编者是直接应用学习单给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借助方格图进行想象与判断,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呢?自主去想象翻转的过程,然后借助于课件演示四种图形的翻转,体会点线面的重合,重合之后再重合的过程,理解轴对称图形翻㔹到另一边,一半和另一半完全重合,样子不变,但是朝向变了。
当然,编者设计的拓展与延伸也相当精彩,给出一个等边直角三角形、一个菱形、一个直角梯殂让学生去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后,对直角梯形进行拓展研究,体会对称轴在不同位置,其对称的结构图不一样,感受轴对称的结构美,其特征性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如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直角梯形所产生的轴对称图形的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此时,渗透剪纸类实践作业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