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到孩子一空下来,就只是刷手机,我心里仍有些不舒服。比如放学后,他明明是可以去参加乒乓社团的,但他说,还是更想刷手机。我们就没勉强把他推出去,非要他参加。现在家离滑板场那么近,可他基本不去练习,一放学就想着快回家刷手机……
虽然种种这些,我会有不赞同,但我也没那么急不可耐,非要去扭转孩子。我在等,等一个时机,也许哪天,孩子自己会有改观;而即使,这一天没出现,我也不失望,我知道人生就是每个人自己体验的总和,没人可以代替自己去体验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这段时间,孩子想体验放学后,好好刷手机的放松,那就接纳和允许他,让他安稳在自己的体验里吧。就像我,忙碌一天后,不也很想刷剧吗?你不要不承受,如果不是有孩子,你是不是也窝家里刷剧,哈,没孩子之前,你是不是就这样?想到这,我不禁放松下来了。
当然,允许和接纳,并不代表我们不管不顾孩子。首先,我们会尽力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这里要给老公点赞,昨天他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里,立刻止损,今晚他心态平稳,还乐呵呵跟孩子聊天。
其次,我们每天都会远远观察,仔细发现孩子身上,哪怕一个微小的亮光,我们都放大,都确认,都肯定,不断给孩子能力感加分。看吧,今天英语默写,他又主动告诉我得了90分。已经是第二轮积星啦,上一轮5个90分,还没两周,就已经达成啦!
再次,对于孩子的失误或后退,我们时而忽略,时而宽慰,时而鼓励。比如,今晚他主动分析了他这次的语文卷子,说了分数只在中档,还达不到优秀。其实,我可以冷嘲热讽一番:“看吧看吧,我说要多阅读吧!”也可以紧张兮兮地命令他快把卷子拿我看一下,我来帮他分析下得失。但,我都没做。我只是默默听他讲,然后,我拍拍他的肩,肯定他会主动分析,还会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要求。他订正试卷时,我瞥到他阅读理解,有好几个✓,就肯定他说:“嗯,阅读理解对了挺多嘛!”他没主动拿出卷子给我看,我也不问不看,也不怎么焦虑他的课外阅读,我越发笃定的是:一个人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必须是自己总结经验后的自发行动,绝不是任何旁人挥鞭命令的。
最后,当我焦虑时,我不是马上把情绪发泄给孩子,而是先停下来,好好觉察自己,把更多力,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总急吼吼要求孩子改变。世界上纷繁错杂的事情来来去去,我们的想法感受常常变化,它们就和掠过我们身前的风,我们感受到阳光和细雨没什么不同,都是会不断变化的。说真,孩子如何,根本不能定义我们。真正能定义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定义,对自己价值感的确认。
遇到问题,先觉察,觉察像一个大箩筐,能容纳我们所有的情绪,多练习,我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更稳定,我面对事情的时候也会更稳定,就不会被眼前的感受、情绪、想法淹没,而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给予我的任何境遇了。
我想起《自我关怀的力量》里写过:如果你很难进入觉察状态,试着想象一只红色的凤头鸟飞过天空,红色凤头鸟上下翱翔,忽高忽低,可以有很多种变化。但天空就只是静悄悄地在那儿,看着鸟的变化。
嗯,我就是天空,鸟就是我的感受、情绪、想法,它们都是会变的,但代表觉察的天空不变,它始终坚韧平和。
比如,今晚看到孩子刷手机,不阅读,又想到他这次语文成绩下滑时,我也会焦虑。我就静下来,觉察自己的这份焦虑,问问自己:如果孩子语文成绩这次不错,他仍刷手机,我还焦虑吗?然后我就明白了,自己焦虑孩子刷手机,根本在于孩子的成绩和未来。我又问自己:如果我现在对他一通指责,强制他停下手机,能提升他成绩吗?能给他一个好未来吗?接着我再问自己,既然这个方式行不通,那你该怎么做?这时,我已完全清醒,不仅避免了和孩子冲突,还营造了和谐的家庭氛围,继续发现孩子的好,给孩子空间,相信他,祝福他。
这个晚上,他仍自己安排得妥妥的,自己按时完成功课,自己主动洗漱,睡前,没刷手机,而是继续听他的历史剧。孩子稳稳的节奏,得益于妈妈的稳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