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一个自尊心受到损伤的孩子,他的心灵是灰暗的,是没有自信的。在教育方面,尤其要重视自尊心的培养。
下午,一对中年夫妇领着一个孩子来学校,他们是带孩子过来插班的。按照惯例,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简单的面试,小男孩露出恐惧的眼睛,两只手扯着妈妈的衣角,脸上露出焦虑的神情。我们面试的老师蹲下身子,问孩子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喜不喜欢我们学校呀?小男孩一句话也不说,直扯着妈妈的手要出去,爸爸看了明显生气了,冲孩子吼道:“老师问你话,你哑巴了,快说话!”妈妈也生气的把孩子的手拿开:“你怎么了?来的时候说的好好的,到这里就不会说话了,太令我失望了。”
孩子显得很委屈,眼眶里的泪水夺眶而出,一扭头冲了出去,后面传来的是父母对孩子无尽的责骂。孩子的自尊心明显的受到伤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后来跟孩子的妈妈交流,才知道孩子在山区的农村学校读书,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又没文化,在学习方面指导不了孩子。任由孩子懒散、任性,渐渐的孩子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爸爸妈妈平时在外地打工,一有空回来,看到这种现状,就很焦虑,决定把孩子带到身边,这不,就想到我们学校来插班了。
从孩子的表情及行为来看,他对这个新的环境是无比抵触的,以前在农村只有几个小伙伴,到了大学校,看见那么多的陌生人,他感到无比的恐惧,他需要马上逃离这个地方,所以就做出了刚才的那个动作,而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是简单的归因于孩子的不听话,而对他的教育方法是批评、指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唯有慈爱才是有奇效的精神力量,他能保护儿童的心灵免遭粗俗和凶狠、冷漠和残忍的侵蚀。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空回来的时候也没有跟孩子进行亲子交流,只是根据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责,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爱,自尊心被遮蔽起来,当父母走后,又开始我行我素,无所谓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从孩子父母那里了解到:孩子养成诸多不良习气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原因。农村学校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相对简单、粗暴,孩子犯了错误不是罚站就是罚抄或罚扫地,简单的惩罚对孩子教育只能起到相反作用。 我们用教育学循环来解释教师的惩罚:孩子整天处于死记硬背的学知识环境中,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遇到困难解决不了,一旦挫败就加剧了他沮丧,畏惧,厌学,逃避的心理,他内心对学习就很恐惧了,这就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获取自尊心的核心路径,乃是儿童在教师的协助下,尽可能地克服困难,获得成就感,所克服的困难越大,成就感就越强,也就越容易获得自尊自信。老师应该跟孩子一起去成长,指导孩子在困难中前进,让他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欢乐。
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老师一般采取爱心、奖赏、激励、转移的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果长期采用同一种途径,就会走入培养自尊心的误区,会导致积极意义逐渐丧失,而专业型教育模式才是教育的核心。
我们回到上面那个孩子的问题来说,根据孩子的现状,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聚焦学习兴趣,家校双方都应该密切配合、沟通,要从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出发,家庭教育要注重从积极情绪入手,创设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学习任务。学校也要尊重孩子的学习现状,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多给孩子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到成功,树立起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要允许 孩子犯错,老师要有耐心、爱心,与孩子一起渡过他成长的困惑期。
老师只有对孩子抱有无限信任,师生之间建立起润泽的关系,从直观开始,师生之间围绕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相互编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知识便会烙在他的心中,他就会获得成就感。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撑起爱的雨伞,孩子心中的自尊感和自豪感才会无限升华,孩子的成长才会踏入良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