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备课心得

“倍的认识”作为整数乘除法的重要前置概念,“倍”的教学不能止步于让学生记住“求几倍用乘法”“求标准量用除法”的公式,而应紧扣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概念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建立数与数的关联意识,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能力,最终形成用“倍数关系”分析现实问题的模型思维。这意味着备课需要打破“定义讲解+习题训练”的模式,将“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素养要素,转化为看得见、可操作的教学活动。

一、借“数感”架起抽象与具象的桥梁

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撑。我以“班级图书角”为切入点:书架上摆放4本故事书和8本漫画书,先引导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分组(每4本圈成一组),让他们直观发现“故事书正好圈成1组,漫画书能圈成2组”。此时顺势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漫画书的组数是故事书的2倍”,再自然过渡到“漫画书的数量是故事书的2倍”。通过“实物观察—分组操作—语言表达”的层层递进,学生在具体体验中真切感知“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而非孤立的数字,数感在具象操作中悄然生长。

二、用“操作”提升运算能力的灵活性

运算能力的核心在于理解运算的本质,而非单纯的计算技巧。我设计了三层递进式操作活动:一是“摆一摆”,给定第一行3根小棒,让学生摆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3根摆1次,连摆4次”的过程中,理解“3×4”的本质是“4个3相加”;二是“变一变”,若第一行增加1根(变为4根),第二行仍保持是它的4倍,需要增加几根?学生在调整小棒的过程中,直观体会“标准量变化时,倍数不变则结果的变化规律”;三是“画一画”,用图形表示“的个数是的2倍”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的数量(如有2个则有4个,有5个则有10个),在开放创作中深化对“倍数不变时,两个量对应关系”的理解。这些操作让学生跳出“机械套公式”的误区,使运算能力在理解中不断深化。

三、靠“推理”培养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推理意识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完整经历“发现—验证—总结”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呈现两组对比数据:①苹果2个,梨6个;②苹果3个,梨6个。先让学生判断“梨的数量是苹果的几倍”,再追问“同样是6个梨,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倍数由‘比较量(梨的数量)’和‘标准量(苹果的数量)’共同决定”,进而总结出“倍数=比较量÷标准量”的内在逻辑。接着抛出逆向问题:“如果梨的数量是苹果的5倍,苹果有4个,梨有多少个?”学生借助之前的操作经验,能顺利推理出“需要5个4相加,即4×5=20”。在正向与逆向推理的交替训练中,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

四、以“模型”构建知识应用的框架

模型意识的核心是让学生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结合生活场景设计问题:“学校运动会上,三年级参加跑步的有8人,参加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3倍,参加这两项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需要先明确“标准量(跑步8人)”,再计算“比较量(跳绳8×3=24人)”,最后求出总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先找标准量,再根据倍数算比较量,最后解决问题”的模型框架。课后布置“家庭任务”:记录家人的年龄,说一说“爸爸的年龄是你的几倍”“妈妈的年龄是你的几倍”,让模型思维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场景。

备完这一课,我深刻体会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额外的教学任务,而是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主线。当“倍的认识”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素养生长”的载体,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个数学概念,更是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或许就是深度学习的本质——让知识成为素养的养分,而非孤立的碎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