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了《陶渊明饮酒诗》的第二首,诗的内容是:“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这首诗说的是天道无常与善恶报应的问题。
古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这是说常常行善事的人家一定会得到很多喜庆的回报;经长做恶事的人家就会遇到灾祸。陶渊明这首诗一开始就提出来“积善云有报”的话题,下一句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夷叔在西山”。他说,不是说做好事的就有好报吗?伯夷叔齐都是善人,他们为什么在西山上活活地饿死呢?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意思是善恶如果没有报应的话,为什么用空言来勉励我们为善呢?天道是不可信的啊!
“九十行带索”,这是陶渊明引用荣启期的故事。荣启期九十岁了,连根腰带都没有,但他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悲哀,他之所以安于贫贱,是儒家的“君子固穷”的儒家的操守。这是一种内心的操守。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这是说如果不是世上还有像伯夷、叔齐、荣启期这样宁可饿死西山、鹿皮带索,也不改变内心对仁义的坚守的人,那么人世间就一片黑暗和龌龊了,那么千百年的历史还有什么可值得歌颂和传扬的呢?就是这世间有这样有理想、有操守的“清士”,历史才有一线光明,我们的过去才值得歌颂和流传。
衰荣是不确定的,天道报应也是无常的,就算没有天道善恶的报应,内心也要一种操守,宁可贫穷也要守住自己的品德。如果只有身外之物,没有内心的追求,心中也不会有平安喜乐。人生在世,要自力更生,要做到“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宁可不做官,不要优越的物质生活,忍受饥饿,也要回家种田,就是因为他要得到内心的一份平安喜乐。虽然在贫穷中,你也可以守住、不改变、不动摇。这就是陶渊明这首诗里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这首诗虽然短,但诗里有很多陶渊明的人生体验,有很多人生哲理,也有很多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