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初中后第一个家长会,我去参加了,发现竟然有惊喜。
儿子在最后一排,他个子不是最高,但是座位不是按身高,是按成绩排,就坐最后了。坐下后发现第一排有个家长后脑勺熟悉,忍不住弓腰悄悄往前走了几步偷偷看看那位家长侧面,发现还真是一位熟人。显然,他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成绩走向了班级两极。
等开完家长会,一起打了招呼走出教室,聊了聊,才知道都是家长都是父亲,人家为孩子考虑真是周详。从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规划了学习和成长路径,孩子严丝合缝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图按部就班往前走,直到现在坐在教室第一排。
那一刹那,觉得特别惭愧,自己和那位家长是同学,教室最后一排的自己的儿子和第一排的这位同学的儿子,也是同学,差距难道在二十年前就规定好了?其实也未必,只是自己对孩子操心少,或者操心没有操对,没有像那位负责的家长一样设计好孩子的成长轨迹,导致儿子坐到了教室最后一排。
想想自己也曾冒着大雪半夜出门给孩子买吃的,也曾经为了哄孩子睡觉通宵抱着孩子唱儿歌,每个周末带孩子出去开展亲子活动,总认为孩子还小,人生又太长,小时候最单纯获得快乐的途径也最简单,让孩子快乐是第一位的是最要紧的。因此在培养孩子方面,还是只注重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对孩子的成长进步不够用心,规划设计太过随意,输在了起跑线上。究竟让孩子快乐重要,还是规划设计好成长路线重要?前者,可能会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社会必然会在往后的岁月替父母给孩子补上一课。快乐教育,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自己也就从一开始就错了,错得离谱。
或许,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不过,相信儿子因为遇到了一位智商高学习好潜力大的同学,今后必将从这位同学那里获得帮助,就像他的爸爸从他的同学那里获得帮助一样。这样说,或许,自己又是一个幸运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