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直在思考思想与思想者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思想者,其实根本主张是一样的,可是说法不同,所以后人学习起来很费劲——虽有心得,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今日偶然看到一则轶事:黄侃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说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适赧然。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适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 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看到这则轶事,我忽然有些感触。
“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这句话就是一个例证可以说明——一个优秀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在红尘中被“误解”被“败坏”被弄得面目全非而失去了原有的滋味——本来一个思想是为了让读者体验到“相”界的内涵却被人以只言片语在“用”界使用,自然就会导致一个思想体系的“非命”了——正如一朵鲜花本来是应该有个结果孕育种子的过程,可是却被一片一片地摘掉花瓣,终结了本应该的生命历程。
所以思想者一直层出不穷,因为文字承载的思想容易被败坏,所以需要新的思想者用新鲜的语言来给思想注入活力,就像植物的种子也是需要一年一年地重新回到土壤中再次经历萌芽展叶开花结果这样一个似乎可以说是轮回的过程。
所以沉默是金;所以很多很多东西都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
我重新浏览了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子的思想主张,被现代汉语阐述为:墨家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对于经典,建议更多地是读原著,而不是别人的解读。别人的解读,由于是白话文的解读,或许导致的结果是将经典原本具有的内涵消解殆尽,很难对人的精神起到滋养的作用了。当然入门的时候读通俗易懂的解读是没有问题的,重要的是后来的阶段还是要回归到源头。
读原著的过程中,自己会有想法或者说意念涌出,这应该才是作者或者说是经典著作真正要表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