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秋又尽,已涉初冬节。这两天由宁波市教研员郁红老师精心组织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专题研讨活动,却让我倍感幸福,犹如围炉取暖。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时间更少了,怎么办?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提升作业的质量,走向高质,这两天的研讨活动更是一场及时雨。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思考自己的教学实况,发现距离甚远。
一、唤醒习题设计的意识,从淡薄走向清晰。关于习题设计,最早是源于2010年参加浙江省领雁工程培训,聆听杭州市江干区教研员潘虹娟老师的讲座《在低空中飞翔——关于数学教学的若干朴素想法》,那是我第一次感悟到习题设计对学生数学成长的关键作用。但遗憾的是,在之后的教学生涯中,习题设计一直未被自己所重视,直到今天,聆听了王晓东、邵爱珠、王世彦、宋煜阳四位数学专家的讲座,真的让我感触良多,原来在作业设计上我们可以做那么多,还能有这多么多的招。作业设计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更应该引领老师们共同走向作业设计的大门,不断提升作业的品质。人们常说,一次培训,如能唤起一种潜在的意识,这样的培训是非常了不起的。
二、发挥习题设计的效能,从应试走向能力。王晓东老师在讲座中,让我们清晰了认识到了目前教材中习题设计的短板,很多习题缺少新的时代样态,缺乏创新性,而对学生过程的思考甚少,对现行教材习题的优化和补充就是我们作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王老师提出了一题拓一类,结果转过程,静态到动态,解题变探究,课内延课外,让作业设计的理念始终站在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提升上,打破了十多年习题“拿来主义”的思维定势。十多年的“拿来主义”往往造成了学生到高年级的两级分化,对数学学生缺乏动力,数学能力上也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学生后劲不足,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希望通过优秀的习题设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新的感悟,寻找到数学学习的归属感。
三、调整习题目标的指向,从粗糙走向精选。日常教学中,我们的习题往往来源于课堂作业本、课后练习、以及手头的一些教辅材料,紧跟教学的步伐,一天一页,只要学生有作业可做,就是我们的任务完成,第二天进行及时的批改,突然有一天因外出培训,作为课代表都能摸清你的作业套路,按部就班的帮您布置,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在今天王世彦老师的讲座中,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对优质例题的选择、习题的精选,及对错题的分析,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如此的重要,优质的例题,为课堂的高效画龙点睛,精选的习题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锦上添花。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摆渡人,我们怎么可以应付了事呢?
四、细化习题成效的指标,从落实走向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引领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比之前更能为重视,能力比分数更为重要,对习题的设计,我们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实到了初、高中,一如既往亦是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在宋煜阳老师讲座中所谓干货满满,学业质量标准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的衔接,对任何一块数学内容的习得,宋老师总能想出很多的法子与策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能抽丝剥茧般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视化,通过测评让我们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了然于胸。如何将数学习题的落实精细化,让学生的掌握可视化,都冗待我们去深思。
心中有“标准”,脚下有路径。这两天的学习,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更是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希望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该为孩子做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