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8.1【原文】子曰:“泰伯⑴,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⑵,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⑴泰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他预见到侄子姬昌的圣德,就多次让贤给小弟季历。后来,经过季历、姬昌、姬发三代人的努力,建立了伟大的周朝。⑵以天下让:用后人的眼光看,是让天下。从泰伯的角度看,让的是诸侯国。
【翻译】孔子说:“泰伯,那真是给百姓最大的获得感了啊。多次让出国君位置,老百姓没获得他执政带来的实惠,却(得到了他的精神财富,因而)极力赞美他。”
【发明】泰伯能够放下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识贤、让贤。对于周朝的建立,虽然没有勋劳,却也居功至伟。
8.2【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⑴;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⑵。君子笃⑶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⑷。”
【注释】注释。⑴葸:《康熙字典》畏惧也。⑵绞:《康熙字典》刺人之非也。⑶笃:《康熙字典》厚也。⑷偷:同“媮”,巧黠。
【翻译】孔子说:“离开了规矩(礼),恭顺的人就会劳苦不堪;谨慎的人就会胆小怕事;勇敢的人就会惹出祸乱;直率的人就会尖刻伤人。君主言行无小事,一举一动都引领社会风气,君主如果厚待自己的父母,老百姓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主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狡诈无情了。”
【发明】礼,就是规矩,就是契约。西方所谓的契约精神,主要指向经济活动。儒家的契约精神,面向的是整个人生。西方契约是外求的,能用武力劫掠的时候,他们是不讲契约的。儒家契约是内求的,主张“知道做到,说到做到”。
8.3【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⑴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⑵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⑶!”
【注释】⑴启:《康熙字典》开。⑵履:《康熙字典》践也。⑶小子:学生们。
【翻译】曾参病了,把本门的学生召集到身边,说:“看我的脚,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像面临深渊,像走过薄薄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免受祸害刑戮了,学生们!”
【发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敬畏生命必须从爱护身体做起。信奉儒学的人,是不会纹身的,更不可能自残。
8.4【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⑴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⑵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⑶矣。笾豆⑷之事,则有司⑸存。”
【注释】⑴孟敬子:是孟武伯的儿子,姓仲孙,名捷,鲁国大夫。⑵暴慢:粗暴、放肆。⑶鄙倍:粗野悖理。⑷笾豆: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⑸有司:管具体事务的小吏。
【翻译】曾子生病了,孟敬子来探望。曾子对他说:“鸟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领导处理政务,应该做到最要紧的三条:端正行为,这样就不会被误解为粗暴和怠慢;端正态度,这样就接近于诚信;端正言辞,就可以避免鄙陋和自相矛盾。至于祭祀方面的事情,有专职人员负责。”
【发明】孟敬子是曾子的政敌,他“举动任情,出言鄙倍”。他来看曾子,尚有向善好贤之诚,曾子因此用将死之言劝说他。
8.5【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⑴。昔者吾友⑵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⑴校:同“较”,计较。⑵吾友:通常认为是颜回。
【翻译】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却像‘无’一样;‘充实’却好像‘空虚’,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颜回)就是这样做的。”
【发明】不懂就“问”,且不管被问者地位高低、财富多寡、能力大小。这就是没有“分别心”。无视自己“物质上是否富有,精神上是否充实”,也无视他人是否冒犯自己,这就是没有“执着心”。没有分别、执着,视万物与我为一体,这样才是幸福的,因为他断除了烦恼。
8.6【原文】曾子曰:“可⑴以⑵托六尺之孤⑶,可以寄百里之命⑷,临大节而不可夺⑸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⑴可:《康熙字典》肯,许可。引申为:值得。⑵以:《说文解字》用也。⑶六尺之孤:十五岁以下的孤儿。⑷命:《康熙字典》大曰命,小曰令。这里指“权力”。⑸夺:《说文解字》手持隹而失之。这里指脱落,屈服。
【翻译】曾子说:“能够放心地把未成年孤儿托付给他,能够放心地把国家大权交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是君子啊。”
【发明】辅幼君、摄国政,要有超强的才能;大节不可夺,要有良好的品德。德才兼备才可以称得上是真君子。
8.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⑴以⑵不弘毅⑶,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身为国家精英的‘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推行仁道为自己的责任,这难道不是“任重”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这难道不是“道远”吗?”
【发明】儒家最关注的是人道,曾子看到“人的社会化”是任重道远的天字一号命题,并为之奋斗终生。唯其如此,天资平平的曾子,最终成为孔子嫡传正脉。《论语》中,除孔子外,语录传世最多的就是曾子。千载以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就是家风传承的结果。
【注释】⑴可:《康熙字典》肯,许可。⑵以:《说文解字》用也。⑶弘:《尔雅》大也。毅:《说文解字》有决也。“任重”需“弘”,“道远”需“毅”。弘毅:志向远大而意志坚定。
8.8【原文】子曰:“兴⑴于《诗》,立⑵于礼,成于乐⑶。”
【注释】⑴兴:《说文解字》起也。开始。⑵立:《康熙字典》住也,树立也。⑶乐:《康熙字典》大乐与天地同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里指集体娱乐。
【翻译】孔子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学《诗经》。《诗经》是集体创作的文本,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以口口相传为主。小孩子最初听到的,就是《诗经》里的片段。经过系统学习《诗经》,可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可以形成高尚的志趣。二是学《周礼》。《周礼》就是集体遵守的典章制度。学习周礼,可以懂得做人的规矩,可以通达事理,可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要求。三是集体娱乐。《诗经》和《周礼》都是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一定要落实到集体活动中,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人的社会化。先民们在生活生产之余,经常组织集体娱乐,加强交往,陶冶性情,共建幸福生活。所以,人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在集体娱乐的幸福之中。”
【发明】这段给出的是孔子的幸福观及其实现路径。显然,孔子的幸福是超越物质的,其起点是《诗》,路径为《礼》,目标是“众乐乐”。
8.9【原文】子曰:“民可⑴使⑵,由⑶之;不可使,知之。”
【注释】⑴可:《康熙字典》许可。⑵使:《康熙字典》令也,役也。⑶由:《康熙字典》用也。
【翻译】孔子说:“百姓可用,就用他们做事;百姓不可用,就先让他们知晓道理。”
【发明】多年以来,后人把这一条曲解成“百姓,像拉磨的驴一样,只可以蒙着眼使用,不可以让他们睁眼看世界。”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主张教育百姓、唤醒百姓,岂能用此愚民之术?“愚民”糊弄一时,糊弄不了一世。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捣鬼有术、有效,比较有限”,非长久之计。
8.10【原文】子曰:“好勇疾⑴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⑵,乱也。”
【注释】⑴疾:《康熙字典》患也,恶也。⑵已甚:《康熙字典》太过也。
【翻译】孔子说:“领导阶层争强好胜,又嫌钱不够花,就会惹事生非。普通百姓没受过“仁爱”教育,又被责逼过甚,会狗急跳墙。”
【发明】这段话阐明了“乱世”的根源。精英阶层欲求不满足,先乱,然后,百姓就被逼上梁山。
8.11【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⑴且吝⑵,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⑴骄:《康熙字典》纵恣也。精神上骄傲自满。⑵吝:《康熙字典》惜也。物质上贪得无厌。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就算有周公那样的卓越才能,如果他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值一提了。”
【发明】精神上要谦虚,永不知足,越丰富越好;物质上要知足,永不贪求,越简约越好。“骄”是精神上自满,“吝”是物欲上贪婪。“骄且吝”是惹祸的根苗,如果再有周公的其他能力,就会成为可怕的恶魔。
8.12【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⑴于谷⑵,不易得也。”
【注释】⑴至:《康熙字典》达。想到。⑵谷:《尔雅》禄也。引申为:当官拿俸禄。
【翻译】孔子说:“求学三载,仍没有当官的打算,(这样的人)难得呀! ”
【发明】当官的前提是得道,当官的目的是布道。为了当官而当官,就像把指月之手当成月亮一样,终究会迷失的。
8.13【原文】子曰:“笃⑴信(道)好学(道),守死(道)善道(道)⑵。危邦⑶不入,乱邦⑷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⑴笃:《康熙字典》厚也,固也。⑵善道:此指仁义之道。⑶危邦:将乱的邦国。⑷乱邦:包咸云:臣弒君,子弑父,乱也。
【翻译】孔子说:“坚定地信仰道,不断地学习道,至死不渝坚守道,善于把道用到方方面面。不去危险的国家,离开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工作,天下无道就躲藏起来。邦君有道,贫贱是耻辱;邦君无道,富贵是耻辱。”
【发明】人活着,就是为了求道、学道、悟道、证道、行道、传道、布道。其他都是浮云。能否建功立业,要看环境是否合适。
8.14【原文】子曰:“不在其位⑴,不谋⑵其政。”
【注释】⑴位:《康熙字典》凡所坐、立者,皆曰位。这里指职位。⑵谋:《康熙字典》计也,度也。这里指干预。
【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要去谋划那个位置上的事。”
【发明】所有人把本职工作做好,天下就太平。然而,人们总是不断地越位、错位、乱位,把好端端的事情搞成一地鸡毛。其中,最先出错的一定是主要领导。只有主要领导越位、错位、乱位了,下面的人才敢趁机捣乱。
8.15【原文】子曰:“师挚⑴之始,《关雎》之乱⑵,洋洋⑶乎盈耳哉!”
【注释】 ⑴师挚:“始”是乐曲的开端,古代奏乐,开始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名挚,由他演奏,所以说“师挚之始”。⑵乱:各种不同的东西混合使用却又很协调的意思。⑶洋:本意指羊群象水涌动一样在行进,能给人一种壮观而喜悦的感觉。
【翻译】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婚礼庆典)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发明】音乐可以超越国界、时空,震撼人心。有人甚至认为,音乐可以代表宗教。
8.16【原文】子曰:“狂而不直,侗⑴而不愿⑵,悾悾⑶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⑴侗:《康熙字典》未成器之人曰侗。⑵愿:《说文解字》谨也。⑶悾悾:《康熙字典》无知也。
【翻译】孔子说:“狂傲自大的人却不直来直去,幼稚弱小的人却不老实,没有知识的人却不信任他人,我不理解他们呀。”
【发明】狂傲的人有了私心,就会绕开困难走;幼弱的人见到私利,就会招惹是非;无能的人私欲严重,就会不信任人,甚至怀疑一切。归根结底,都是“私”字惹的祸。
8.17【原文】子曰:“学如不及⑴,犹⑵恐失之。”
【注释】⑴不及:赶不上。⑵犹:《康熙字典》似也。
【翻译】孔子说:“觉悟(道)的状态像达不到,又怕丢失掉。”
【发明】学者觉也。学的是道,觉的也是道。但是,道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出的。孔子对道的认知,应该来源于老子。
8.18【原文】子曰:“巍巍⑴乎!舜⑵、禹⑶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⑷焉。”
【注释】⑴巍巍:《说文解字》高也。崇高的样子。⑵舜:即虞舜,远古部族的首领,是一位圣明君主。《史记》载:尧知其子丹朱不肖,就把帝位传给虞舜。尧去世后,舜为了让丹朱继承帝位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帝位。⑶禹:夏代的开国君主。他治理洪水共十三年,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功勋卓著。《史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舜去世后,禹为了让商均继承帝位,避让于阳城,可诸侯不朝见商均却去朝见禹,民众也不歌颂商均而歌颂禹,于是禹即帝位。⑷与:参与、关联,含有享受、私吞的意味。
【翻译】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却从不以权谋私。”
【发明】舜、禹视天下为一体,以百姓心为心。
8.19【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⑴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⑵!”
【注释】⑴则:运行规律。⑵文章:指典章制度。
【翻译】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圣君明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计算天文历法(推进农耕文明)。(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老百姓找不到语言来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典章制度多么光辉灿烂啊!”
【发明】尧确定一年366天,明确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8.20【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⑴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⑵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⑴乱:《说文解字》曰:治之也。⑵妇人:传说是指太姒,文王妻,武王母,亦称文母。⑶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合九州岛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岛,文王得六州,是有三分之二。
【翻译】舜有五位贤臣,天下就得到了治理。武王说过:“我有十位能平定乱世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时代以及周武王时,人才最盛。然而武王十位治国人才中有一位还是妇女,所以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服侍殷朝,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发明】春秋时期,汉语词汇贫乏。互为因果的、互为表里的、互为能所的一些现象,往往用一个字表示。“治”与“乱”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是“治理乱世”的意思。“得”与“德”说的是一个意思。“有所得”才能“感恩戴德”。“学”与“觉”说的也是一个意思。觉悟离不开学习,学习为了觉悟。如今,现代汉语也有这样的遗迹。如:大败倭寇=大胜倭寇。
8.21【原文】子曰:“禹,吾无间然⑴矣。菲⑵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⑶,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⑷。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⑴间,《说文解字》隙也。⑵菲:《康熙字典》薄也。⑶黻冕:古代祭祀时的衣帽。⑷沟洫:沟渠,指农田水利。
【翻译】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意见了。他自己的饮食吃得很差,却用丰盛的祭品孝敬鬼神;他自己平时穿得很坏,却把祭祀的服饰和冠冕做得华美;他自己居住的房屋很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意见。”
【发明】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无视个人的物质享受,重视集体信仰、仪式和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