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受千百年来传统思想感染,我们大多数人仍然跳不出大家思想的影响,人云亦云者居多。但陶行知先生却可以做到独立思考,挑战权威。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先生却敢于挑战权威,给王阳明的思想掉半个个儿,他说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比较认同陶先生的观点。
传统意义上,我们都觉得有了知识才能指挥行动,行动的成功是检测知识途径。但细想,这是一种检验真理的手段,我们所吃的,不过是别人吃剩下的渣渣,又谈何创造。我们总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行动才是创造知识的源泉。没有创造我们只能固步自封,就像无知自大的清朝,任人宰割却不自知。
杜威先生是陶先生的老师,但陶先生依然不盲从,在杜威的“五部学习法”之前加上 “行动”。有行动会感觉出困难,分析困难所在,设法解决困难,制定方法逐一尝试吧,屡试屡验得出结论。这不就是科学发现的过程么?但我们的孩子,只是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的听教师教授。中间少了这么多环节确实令人痛心。
我们是否应该审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幼儿园跟小学的教育,我们是否应该进行课程改革,把教育还给孩子,把探索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点,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支持者、引导者。现在教育部也进行改革,下发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把以前的“幼小衔接”变为现在的“小幼衔接”,小学一二年级不得考试等等。这些政策也为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能够在“行动教育”“创造教育”等方面提供可能。
陶先生一直强调“生活即教育“。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的普及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孩子越来越金贵,家长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更不用说参与劳动。于是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一味的宠溺却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孩子责任感、意志品质、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里很流行一道数学加法5+2=0.说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培养5天好习惯,回家两天周末又都忘了,这就是学校与社会相分离的后果。学校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家长却带着孩子闯红灯。学校教育孩子讲究卫生,家长却随地吐痰。这种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永远培养不出有公德心,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觉得这种品德教育、卫生习惯教育完全可以用陶先生的“小先生制”。让孩子回家教育家长,教育弟弟妹妹甚至哥哥姐姐,也许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而且最重要的能够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能分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以高考为主线,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们无力改变。但严重的教育内卷化我们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们是怎样教孩子的?我们是教孩子死的知识孩子教孩子活的方法?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把你所教的学科弄通搞会?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潜心研究出花少的时间却能获得多的知识的方法?
人的智力是不同的,近期跟哥哥交流的时候,发现原来哥哥的阅读是可以一行一行的读,而我却只能一个字一个词的读。哥哥可以看一遍就能记住而我却需要背多遍。我从网上查阅资料,原来阅读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虽然哥哥是天生的,但通过训练,我们也可以像哥哥一样阅读,这不就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提供给孩子一些方法呢?每门学科有每门学科的特点,同时不同学科也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老师的水平有限,找不出简单的方法,为什么不向班上的孩子请教或者让班上学的好的孩子做学习方法分享呢?陶先生为我们提供的小先生制我们也要活学活用,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激发孩子的能动性与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