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蒋介石同志曾在永泰之战里中了李厚基的坏招,因非战之罪打过一场败仗,但是蒋介石在此役中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和总体表现实属上佳,连“残仔明”都猛夸: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之一人。
此话跟美国人几十年后说五个师的精兵也抵不上一个钱学森颇具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听得人起一身鸡皮疙瘩,但还是间接说明了蒋介石的能干。
然而,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蒋介石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选择:辞职。
乖乖,他这是怎么了?是淡泊名利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蒋介石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对工作环境不太满意。
一是他资历尚浅,年纪又轻,却抢着干了很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被委以重任,因此受到粤系将领的忌妒和排挤,提出正确的建议也没有人听,才学无法施展。
二是他看不上陈炯明的军阀作风,尤其是陈炯明的口号“广东人的广东”,令他觉得陈炯明迟早会叛变革命。
还有一点,蒋介石希望能在稳定两广之后北伐,可是孙中山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这样的失落让蒋介石以探望重病的母亲为由离开了部队。
直到五四运动,才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1919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发生在这一年的五四运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
这些19世纪的70后、80后甚至90后,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成长于袁世凯废除科举后的时代环境,受传统影响较少,即便接受过旧式教育,也乐于睁眼看世界,接受新思想的熏陶。
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身自由,敢于挑战权威。
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怀有雄心壮志,勇于为理想而奋斗。
他们向西方探寻真理,却没有失去中国士大夫数千年来为家国天下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与血脉传承。
在这个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的时代,在这个需要有人站出来为国家民族争取利益的时代,他们走出校园来到街头,为求真理,奋勇抗争;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彩云之南,于艰难困苦中书声依旧,于烽火连天里薪继火传,缔造西南联大的传奇;他们弃笔从戎踏上抗战之路, 筚路蓝缕,血洒疆场,却一往无前。
民族复兴的道路从他们脚下起步。
士大夫精神的光芒在他们身上放射得灿烂夺目,冠绝当代,映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