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如今。外婆七十多年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更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建设,她用语言让我跟随着她的人生轨迹,描绘时代的画卷。
我出生在1952年9月3日,河南省的一个村子里,家里有七口人,我是家里的老三,肩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发展落后,在农村发展出来了互助社初级社高级社,也就是后来的人民公社。因为当时年纪比较小,对于很多事情记忆也不是很深刻。
后来在1959年发生了干旱和涝灾,这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持续了三年,大片农田受灾,粮食短缺。不过当时因为有人民公社,大家吃的都是食堂的大锅饭。刚开始食堂的饭菜还不错,大家都能吃饱,但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稀饭,人们只能去挖野菜和吃树皮,当时还有把柿子和红薯晒干磨成面吃。经过这次惨痛的经历,国家开始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兴修水利工程,红旗渠等都是这个时候建设的。
我是九岁开始上学的,上了五年半的学,小学也没有毕业。而我辍学的原因也有很多,一方面因为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并且当时农村思想比较封闭,认为小女孩只要认识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
对于没办法完成学业,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不过后来接触的书和电视多了,我认识的字也增加了不少。从学校出来之后,我就开始背着草篓去割草喂牛喂马,因为当时有生产队存在,那时的活有很多,比如割麦,碾麦等,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半夜。
当时提倡晚婚,我大概是二十五岁之后结的婚,之后育有一儿一女。那个时候,因为家里要种西瓜和卖西瓜,小儿子就被放在家里,之后的人生也大多在务农。大女儿上学之后,我就带着还不会走路的小儿子去地里边干活。
晚上把两个孩子放在家里和奶奶一起,我就和我丈夫一起去地里面割麦子,第二天早上再去拉麦子,拉到麦场上打麦子。麦子收完之后就是种玉米,种完后盘地等农活也很多。种地收益很少,家里条件也不行,也就很少吃肉。
到了2006年国家取消了交公粮的政策,家里压力也减少了,以后孩子大了,需要的钱也多,种地也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家里的开销,我就去外边打工,去了钢厂上班,一天要干十四个小时的活,家里边还有地里边的农活要干。后来又零零散散换了几份工作,每份工作我都只干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又换工作。
后来儿女都成家了。又赶上了农村拆迁,那一年,因为要拆,但是新家也没有装修好,我们只能住在还没有拆迁的村小学里,在那里住了半年,还在那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当时的水和电也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在那里还有好几家邻居,大家都很热情。
再然后我们就住在了新家里,新家在楼房里,楼层不高,上下也很方便。家里也被布置得很温馨。这时候我的年纪也比较大了,也就不去打工了,主要就在家给孩子们做做饭,有时候去荒地里种点菜。家里边小孩很多也挺热闹的。
近些年,和我前半辈子比起来变化太大了,家里的经济来源从种地变成了打工;房子从农村自建房变成了小区的楼房;家具也从煤油灯变到了沙发、电视、电脑……变化实在太多了,就比如说曾经结婚需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和现在的三大件也完全不一样了。不过总体来讲,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也不断提高。
外婆前的半生是很苦的,但又是历史洪流中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的缩影,代表了五零后农村女性的半生,她们被时代的浪花携着向前走去,在其中沉浮。但是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像外婆这样的平凡人也并没有被社会抛弃,而是和大家一起迈向共同富裕,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如今外婆的生活也正是社会对这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回报,享受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