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诗艺术概论③
唐代的优秀诗歌非常多,我们随口就能吟诵出一些非常优秀的诗句。
比如“写景”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比如“描写友情”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再比如,“怀古”的诗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写送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对这样的诗歌,不需要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我们都可以从中受到诗歌艺术力量的感召,它有一种兴发感动的魅力。这样的诗作,无疑是最优秀的诗作。
而这样优秀的诗作,在唐代不是几篇、几十篇,也不是几百篇,而是成千上万的。有了这样优秀的诗作,唐代的诗歌艺术想不繁荣都难。
可以说,唐人是“在诗歌中生活”的。他们把自己的艺术才情,全部挥洒到诗歌的创作中去了。他们在俗世生活中感受到人情、人性的美,同时又赋予俗世生活一种审美的情调,从而把它们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诗人的生活,应该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借用南宋诗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话来说,唐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显然,严羽这段话是用来夸赞盛唐诗人的。但是以此来形容整个唐代优秀的诗篇,我们觉得同样非常合适。
在了解了唐代的诗人及其作品后。接下来我们关注第三个问题,“唐诗受众”的问题。
唐代诗人众多,受众更多。唐诗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接受群体。这个接受群体的存在,对唐诗的创作和唐诗的质量,起着非常直接、非常关键的作用。
以前的人们在谈到“唐诗繁荣”这个话题时,多从“唐诗的起源、演进变化”这个角度切入,以为唐人“承前启后”,继承中创新,水到渠成从而达到唐诗的高度繁荣。当然,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还有人认为,唐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其中要试“诗赋”,所以唐人就着力为诗。这也是一个原因。
还有人提出,唐诗的繁荣,是因为“统治者提倡诗文”。的确,唐代的统治者确实比较喜好诗赋,其中有不少帝王如唐太宗、唐玄宗等人也会作诗。帝王身体力行,对诗人们来说自然就是一种感召,刺激了诗歌创作的激-情。所以说,统治者的提倡也是促使唐诗繁荣的一个原因。这没问题。
但是,我们觉得,这当中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受众的存在”,这对诗人创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帝王”本身也是受众。他们是看到唐诗创作者的作品如此优秀,于是作为接受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其形成一种推动作用。
我们都知道“创作”和“阅读”的关系,就类似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举一个并不很恰当的例子。如果一件产品的质量很好,但没有购买者,没有买方市场,这样的产品还能继续“存活”吗?任何产品,只有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有非常急切的需求时,这个产品才会卖得越来越多,从而促使产品的生产,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唐诗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此相类似。由于唐诗作者创作了高质量的诗作,自然就培养了一批有高欣赏水平的受众。而正是这些受众,对唐诗作者形成了一种较高的审美期待,希望唐代诗人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越是高质量的作品越能培养高水平的受众,而高水平的受众对唐诗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于是就刺激了唐人创作了更多更好的作品。
所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们认为,唐诗的繁荣、唐诗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受众的审美期待,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