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的《写作要抓细节》一课,以“家里等你的人”为载体,将写作教学与生活体验完美融合,向我们展示了“以情带写、以写促情”的教学智慧。下面我将从“环节设计、课堂互动、教学启示”三个维度谈谈这堂课带给我们的教学价值。
一、环节设计:螺旋上升的训练梯度
这堂课,肖培东老师以“说-写-评-改”的教学流程展开,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训练链:
1.说说“家里等你的人”
肖培东老师以自己早上出门时,母亲的叮嘱“早点儿回来,家里等着你呢”为切入点,用常见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家里那个总在等你的人是谁”?学生从“我的阿婆总坐在餐桌旁的凳子上等我”“外公在校门口拿着雨伞等我”“爷爷总是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等我”“妈妈老是在客厅等着我”等生活化场景中,初步认识到“细节源于观察”。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于降低写作门槛,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积累素材,为后续写作做好铺垫。
2.写写“家里等我的人”
肖培东老师提醒学生“每一次等待的背后,都有一份沉甸甸的爱,都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并告诉学生,以“那一次”“那天”开头都可以,这就是在引导学生聚焦“一个瞬间”,用细节承载真情。学生作品中出现了“父亲在雨夜举着雨伞焦急等我”“外婆在深夜看电视等我”“父亲边抽烟边等我”等画面,虽然略显稚嫩,却也具备了“场景化”的特征。肖培东老师自己并不急着评判,而是让其他学生说一说“你最欣赏哪位同学的作品”。只看优点,忽视缺陷,以鼓励为主,保护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3.学习“细节描写”
学生说出了三位同学写得好的地方,比如,“写出了父亲等他的环境”“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任务的心理”。肖培东老师趁机提炼出作品成功的要素:环境描写,动作、神态、语言的刻画,也就是要具有细节描写的意识。肖培东老师又结合语文书七下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卖油翁》两篇课文,着重从“分解动作”和“表达性格”等角度引领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4.再写“家里等我的人”
肖培东老师给出“村口、老树、黄昏、老人等待'我'归来”的画面,要求学生细化瞬间。学生的第二次写作明显有了层次感,刻画得也更细微。有同学写“奶奶坐在老树下等我,从看书,到抬头张望,再到站起来搜寻”的过程,有同学写“爷爷在路灯旁的老树下等到睡着”的画面,还有同学写“爷爷拄着拐杖在村口树下等我”的场景,更有同学用真情实感写出“爷爷搬个小板凳在村口的土墙下或坐着、或站着等我们”的经历,细节描写从“单一动作”升级为“连续画面”。肖老师最后强调:细微之处见精神,在关键处就要细细写!
二、课堂互动:以评促写,以情动人
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互动真正体现了“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1.教师的引导
肖老师在课堂中没有“一家之言”,而是以“那个总在等你的人是谁”“哪位同学写的你最欣赏”“他们写作较为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你为什么鼓掌”等开放性问题引发思考,避免直接灌输。
2.学生的参与
肖老师的一路提问和追问,让学生从“被动回答”走向“主动评价”。他们不仅能指出“环境描写提现父爱”“动作语言中感受人物心理”,还能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如“可以加上父亲等他的神态、眼神”“加上爷爷叫醒和爷爷醒来时候的反应”。这样的步步引领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的目的是“打动他人”。
3.情感的共鸣
有位同学分享了“爷爷在村口等我的画面”,深情款款,情感充沛,引发全场掌声,他说“因为百分之八十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肖培东老师借此强调“景与情的融合很重要”,“真情实感是细节描写的灵魂”。
三、教学启示:细节描写的三大原则
1.真实为基石
细节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写雨中父亲打着伞在机场出口处等我的画面时,可以写父亲的神态、动作、眼神,以及父亲踮脚张望的样子,如何写好这个“等待”,关键在于好好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让细节“可感、可信”。
2.聚焦关键处
肖培东老师说,细节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食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叫细节描写。也就是要抓住关键处细细描写,学会放大某个瞬间,细化、分解某个动作。
3.情感为灵魂
细节的价值在于“传情”。无论是景物衬托,还是细化神态、动作,都是为了通过细节刻画出人物形象,进而传达出某种情感。例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那棵老树的影子正被夕阳拉得很长。外公倚着树,看着我走来,他脸上的皱纹随即舒展开来,他拍拍身上的灰,对我说:'回家吧,饭做好咯。'”,一位慈爱的长辈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肖培东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明白:写作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与真情表达,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见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