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洞记(文/李晋勇)
诗意浓浓的秋,天气风爽日暖,在族人李老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去探寻“普光洞”。
出静乐县城,驱车往南行约十余里,便来到通往普光洞的杨家崖村山路口。
因山路崎岖难行,又多有陡坡,众人只好弃车步行,越往里走,路变得越窄。
约半小时后,在峰回路转处,但见有奇特的独崖巨石便赫然眼前,那是一块高约数十丈,长约几十丈的整块巨石,在其两侧,又环绕着一些形态各异的大石,有的如麒麟伏岭,有的如灵猴啸塬,有的如将军点兵,有的如利剑倒立。与周围的黄土坡相比,而独独巍巍耸立起这样一处数丈高的整块大石壁,真的是甚为少见,何况其半腰处还有一字排列出的五孔石窟,可谓是景中奇观。
据碑文记载,此洞为藏佛洞,始建于北魏时期,据传甚至比山西大同著名的云岗石窟还要早上一些,当地人也称其为洞洼石窟。
相传石窟最初为北魏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静乐籍)命族人凿建。起初规模并不甚大,只开有中间一眼石窟而已,后经沧桑变迁,增建不断,终开拓成五孔。原县志《李氏春秋》载,汾源李氏第十世祖李精(明代静乐三杰之一,赐封承德郎)曾组织族人修缮,并成一定规模。一度时期,普光洞俱十方之会而普度众生,招四境之客而广种福田。诵经悟禅、香火兴旺。从清嘉庆年复建后再无修筑,以至后来,周边林木几尽采伐,崖顶经风雨侵蚀,长期有水灌入洞中,加之战乱饥荒无人执守管护,佛塑,栈道,木桥,碑亭,石刻等遇强人严重损毁,几近无存,普光洞便慢慢沦为人迹罕至之所在,渐渐被后世之人所遗忘。
抬头仰望硕大的石崖,被风雨洗蚀的石顶表面几无棱角,浑圆光滑的岩壁,石窝点缀,水痕勾勒,呈现出各种自然天成的风蚀图貌,让昂首观瞻者浮想联翩,石窟古时的风貌不见,旧日的圣景不存,独留雄宏伟岸之气势仍让人惊奇。
在崖底有一处仅容一人钻入的石口,只要向上攀爬十来级石阶梯,便能上到达洞。
佛洞呈方形,高约三米,内可容纳二十余人,现已无任何陈设布置,正午明亮的光射进来,一点也不觉的窘困。蒙古包式的圆形洞顶上,一幅幅石刻佛像依旧栩栩如生,初看无甚差异,细观其实形态有别。洞壁上的泥皮大多已脱落,但仔细观察,古壁画墨褐的残漆尚能辨出,仿佛千年历史就在眼前。
“高天淡云拭镜蓝,莽原大地风云换”。站在秋风习习的洞口可以远眺对面的群山,叫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相信古人开建此洞,一定是另有目的,那到底是什么目的呢,现已再无人知悉。
不过,站在山顶望一望,确实是诸塬如僧帽,梯田如粼波,真是个盘龙卧虎之地。
景致壮观之地,潜藏物华之所,也应该是人杰地灵。
人们不禁感叹天地神奇之造物、岁月流逝之人生、风雨无情之世事的同时,更赞叹古人开拓之勇气,务业之精神,真诚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