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灌的坏处和对贲老师课堂的理解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学生糊里糊涂的听,还不能说是学,因为他听到的也许是他会的,也许是他不会的;教师讲的也许是学生的疑惑,也许是教师猜到的疑惑,所以学生还是那个教室里的小学生,教师俨然已经是个教室里最优秀的大学生。
贲老师的课前会有预习单,上面设有三种问题:1.你学会了什么?2.你有什么疑惑?3.对于这方面知识你还有哪些了解?这显然是课前对学情的一个了解,教是基于学的,如果不了解学情去教,其实就等同于教师在演独角戏,教师其实在台上,学生其实在台下,在教的场里已经有了高低之分,台下的只是听众和观众;贲老师上课几分钟会小组讨论,台上展示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先有其他同学做补充,台上学生,台上学生,教师在台侧,平等交流;教授环节基于讨论和补充的情况聚焦重点,横纵梳理,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看到关联和区别,并专注核心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对话交流;最后的拓展升华阶段贲老师借助实际情境图外加学生的一些典型疑惑,从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梳理,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升华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看看贲老师的课堂,他真的做到了学为中心,从预习到讨论,从讨论到梳理引导,从引导到升华,他都类似于一个导演或导游,他适当表达,认真倾听,仔细分辨,及时补充,每次只在该出现的时候才出现,学生在他的课上是演员、是主角,他只是重要的配角。所以我们的课堂真的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让才能让现在乃至未来的学生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