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2陆澄录:“觉懒看书,则且看书”到底读不读书?
本节非常简短,但我认为容易让人误解,因此尝试解释“且看书”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文: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多数版本的学者注释都是将“且看书”翻译为“去看书”。包括陆永胜、于自力、孔薇、黎业明等学者。“觉懒看书,则且看书”,且字放在这里不容易理解,多数翻译选择略过,翻译为“去(或许是一种通假?)”,我主要参考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翻译为“姑且”,但“姑且”放在这里显得奇怪,文意不通。
正论:
1 我想翻译成“去看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与前一句逻辑关系的对照。前一句“觉纷扰则静坐”,纷扰与静坐是相反的事件,因此据此推断,“懒看书”与“且看书”也应该相反,所以“且看书”就应该是看书。
2 而且,守静与读书,与纷乱和懒惰相比,更接近于进步与提高。
反论:但是,我认为将“且看书”解释成暂停看书更有说服力。
1 从“且”字的用法上来讲。“且”字主要有副词和连词的用法,而在这里应当是副词的用法,而非表示呈现两个动词或句子逻辑关系的并列、让步(即使)、递进(况且)等意思。
在副词的意思中,主要是“将近”与“暂且”的意思,如“不出,火且近(表示将要)”和“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示暂且)”。两个意思看似不同,难以作进一步的解释,但其实两者也有共性,那就是后面所跟的内容处于“悬置”的状态。表示“将要”的意思时,后者并未到达,而表示“暂且,姑且”时,其实是把后面的内容悬置,进而讨论更后面的内容。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示活着的人之活着的状态暂且不论,死者的状态已经确定。再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重点是“访名山”而弱化“青崖间”的状态。因此勉强说来,“且”虽不能翻译成“悬置”,但也确实有弱化的意味,因此“且看书”也不妨有暂停看书,悬置看书的意味。不过字词意思的考据需要更多证据,在这里只是一个很弱的证明。
2 “且看书”翻译为“暂停看书”才更对应前一句的逻辑。对应正论1,“觉纷扰”而“静坐”,符合当事人的心理需要,人出于纷扰之中,内心自然需要安静,而纷扰的原因无他,是前文提到的做“功夫”所致。因此这一句描述的状态是,虽然做功夫是在进步,但如果内心纷扰,则应顺心而为,不要勉强,应该静坐。与之对应,后文“懒看书”的状态,按照同样的逻辑,不应勉强用功,遵循内心的需要,那也是应当暂时休息,而不是故意强求。“暂停看书”与“静坐”的意味更一致。
3 强求看书不符合王阳明以心御物的一贯主张。王阳明在其他地方多处提到,不能为了格物而格物,为了做事而做事,要在内心修养足够的情况下做事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所谓“心外无物”也就是“心外无事”,如果心情暂时不足以应付读书和纷扰的做功夫,却勉强而为,那不是恰恰对应了015中王阳明反驳的“一心读书就是主一”的“逐物”的误区了么?因此从王阳明对于心和物的主张来看,“且看书”也应该是“暂停看书”,因为此时心已不与天理合一,应当养心而非做事。
4 最后,结合后一句内容,应当看出“静坐”与“且读书”是非寻常的劝诫。后一句为“是亦因病而药”,一个“亦”字非常关键,“这也算是照着病症开药”。如果是寻常的劝诫,应当是劝人勤勉做功夫,有空多读书才对,那属于寻常的劝诫,通用的药方。但这里王阳明说“静坐”与“且看书”其实“也”属于因病开药,说明这里的药方是专门应对与特定情况的,与寻常药方不同,不然完全没必要用“亦(也)”这个词。寻常劝诫为用功和看书,那么“也是药方”的非寻常的药方就应该是休息和放松。
因此,综上,总结为,从“且看书”一句与前一句的逻辑关系来看,从王阳明的心物关系出发点来看,从后一句的“也”所暗示的“非寻常”状况来看,“且看书”应当是暂时不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