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早上脑子会清晰一些,一边听着界限感的播课一边吃早餐时,突然脑子里浮现了两个画面:
1.昨天陪糖糖练字时,糖糖一直喃喃不想写,从一开始打开练习本时,她就开始在本子上乱画,尽管我说了句不想写很正常,写字本来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我内心很清楚,我更多地是指责(下班回到家陪他们玩了那么久,只需要坚持10分钟的字,怎么还能不想写呢)和焦虑(如果她磨磨蹭蹭不快点写,又会影响接下来的给两个娃的洗澡和睡觉时间)。最后,我的话术变成了伪装的“威胁”,如果不写的话,写字速度就会慢,小学的作业如果一多,就要花好多时间写,就没有玩的时间。如果你能接受,我也愿意尊重你。然后她就“被迫”写了,用时20分钟。
2.昨天晚饭时,九九想要小勺子,姐姐也想要,但是只有一个,我承诺他俩,如果自己解决,我可以给他们,如果解决不了,勺子谁也不给。期间九九一直不停地哼哼唧唧。我是直接告诉九九,我不喜欢他哼哼唧唧,坦白讲,他一哼哼唧唧,就好像触动了我大脑的一根弦,我会有点烦躁应该还有点不安。我还没有摸索出自己出现这个情绪的根本原因。但是,我用了最直接的方式,不允许他哼哼唧唧,尽管我有引导他可以用说代替哼哼唧唧。
以上两个画面,都是因为我不够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反过来,也是因为我不够接纳自己的情绪。其实,糖糖不愿意练字,并非她真的不愿意写,有可能她觉得她不会写,或者写的不好看,或者写的不够快,又或者她还有想玩的游戏没有玩,真正地理解是不是要给孩子说出自己心声的机会,而不是我主观判断,一刀切。而我是不是可以做好两件事,预判和时间管理,预判孩子就是会有放弃的可能,提前跟她来一份合约,为什么写,怎么写,什么时间写,不想写怎么办,没有时间写怎么办等等。然后每天回来的时候,提前问糖糖,想做哪些事,怎么规划她的时间。确定好洗澡和关灯时间,缓解焦虑。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解决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做事的一种思路。如果娃成功了,是不是可以迁移到另外一件事情,如果失败了,是不是可以带着娃一起分析原因,如何避免。
对于九九,其实他哼哼唧唧的行为肯定是不太好的,但是不是也反映了这是他遇到问题的一种反应,这是不是也是因为他在求助或者难过,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就这个去引导他对情绪的感知,“妈妈听见你哼哼唧唧,你现在是不是感受不太好?具体什么感觉呢?是为什么呢?那你想怎么解决呢?那下次你遇到这种问题可以问你求助呢?”
带娃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妈妈这个角色,刚好我又是心思比较细腻的性格。性格没有好坏,我接纳自己,也学着接纳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