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据背后的大道理

2023年2月22日,为了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精神,推动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的变革,许昌市东城区教研室李会平老师/省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老师等齐聚许昌市学府街小学阶梯教室,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一起聆听丁莹老师的《选班服》和赵梦雅老师的《我们身体上的“尺”》,课后王钰元主任做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的讲座。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对二年级学习的统计单元进行深刻的学习和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下午的的第一节课《选班服》中,丁莹老师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在数据收集时,采用一人选择一个小圆片到黑板上粘贴的方式收集全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全体学生参与,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在整理隔壁班的票数,同桌合作,一人唱票,一人进行票数的记录,体验数据记录的各种方法,继而延伸到尺寸统计表等。本节课,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教学流程清晰顺畅,尤其最后环节,对比班级学生身高和全国二年级平均身高的数据,切合实际地感受数据的价值,实现育人功能。本节课中,有一个意外出现,即第一次投票就出现最高票数白色和红色平票的情况,此时,丁老师虽然让全班同学再进行一次投票,但其教学环节和第一次是重复的,如果能够直接现场唱票并记录,应该会有更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就是说学生先写下自己投票的颜色,再一一进行现场报票,并且学生当场进行记录,既能实现数据记录方法的教学,又能在最后的关键几票上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因为白色票数和红色票数是不断变化的,可能有如下的情况:如果明显一方胜出,那么最后几票可能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双方势均力敌,那么最后几人甚至最后一人的投票就决定了整个局势。这种投票方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因为我们往往是全部收集完数据,再进行的整理。

得到这点启发也是来源于班级的一次统计全班学生最喜爱的水果中,进行了这样的实践,草莓和西瓜的票数如火如荼,学生们更是非常激动,也很期待到底哪一个会胜出。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学生喜欢统计这样的活动,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公平的,都有自己宝贵的且自由的一票,且这是一项需要全体学生都参与的事情,但是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较为薄弱,还不能很好的“借用数据说话”。统计这件事情真的非常有意思,在我们班就发生了一件这样很有趣的事情:来源于右边这道题,避免学生从众,我先让学生圈出自己最喜欢看的课外书,然后根据这些类别学生一一站上讲台进行数票,在进行到“历史”这类课外书时,我意外发现,这15票所对应的15人几乎全是班级内比较优秀而且思维广阔活跃的学生,毕竟读史使人明智;投给仅有一票的寓言的又恰恰是我们班最会讲故事而且三观很正乐观开朗的那个男生,寓言故事会蕴含很多歌颂真善美的哲学道理;再回想前面得到9票的童话故事是8名女生和1名比较童真的男生,这个发现让我如获至宝,不仅向学生讨论了小数据背后的大道理,更和学生一起感受统计的意义,如果没有这次统计,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原来读不同的书对我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完成这单元教学后的周末,便布置了《我是小小统计员》的实践作业,从以下主题中选择一项:①统计家门口某个时间段(10分钟适宜)某个十字路口的车辆经过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向的车辆。②统计某个时间段(自选)出或入小区的老年人(爷爷奶奶),中年人(叔叔阿姨),小朋友的人数。③统计家人朋友亲戚们最喜爱吃的水果(至少20人,多多益善)。这项作业布置的比较仓促,从学生提交的作业中也能够看出,也就是说,虽然在学校领着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过多次统计,但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社会实践去统计时,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甚至有些数据是不够真实的,也有学生是按照一年级分类与整理的思路,自己画画了一些物品然后统计数量,我更加坚信,一个单元的学习还是不能够的,真正进行社会实践上的调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这也将是我接下来需要好好思考的地方。也想起了课本上的非常有意思的一道题目,磁铁不同部位吸附大头针数量的统计,更是将数学与科学融合在一起,虽然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目,但其实蕴含的内容还是非常广阔的。

学习就是这样,往往一个小小点的突破,就能够引发无穷无尽的思考,有道无术术可学,有术无道止于术,新政策新形势下,不断引领教师朝着一个新的明确的方向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