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原意象和文化意蕴
(一)什么是意象
余光中先生在《论意象》中指出“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这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讲。
从阅读的角度来讲,意象就是读者根据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可以说,意是诗人主观的情感思想,象是外在于诗人的物象、形象,而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心象和物象的统一。(物,受到主观思想情感的影响)
(二)什么是还原意象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体,象是看得见的,但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象为意显。通过看得见的象,去触摸、感悟看不见的意,进而体会这个意象所具有的普遍象征意义,就是还原意象。
(三)什么是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四)文化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肉体的生存需要一个物理家园,我们心灵的生存则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就是文化。
(五)文化的层次
第一个是物质层次,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第二个是制度层次,包括各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第三个是精神层次,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
文化意蕴就属于文化的精神层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所以,文化意蕴其实是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文化的灵魂。
(二)早读摘录(刘广文老师最触动我的话)
1.诗歌语言是诗人内心情感波涛的涌动,诗歌是凝固的波涛。诗人用语言把他当时内心的感动凝结下来、固定下来。那么我们阅读,通过文字想象和体验,还原诗人当时内心的兴发感动,或者他内心的波涛起伏。
2.文学文本它在历史上有哪些版本?在选入课文的时候,编者对原篇做了某些改动,或者删减,那么他为什么做这种删减或者改动?这个辨析就是我们引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所以这是我们创设学习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宝贵的切入点。
3.文学类文本是文学性的语言,是暗示性的语言,是联想的语言,我们就是把它当做了写实,当做了客观的现实。我们就没有觉得它背后有什么暗示意义,我们没有这个敏感,我们完全的没有这种自觉、这个敏锐,这就是我们需要改变提高的一个地方。
4.进行文本解读,我们却没有进入语言,我们就是笼统的、整体地感悟感受。我们给学生讲了半天,没有进入字面,进入语言本身,没有讲出语言文字本身是怎么把这个意思传播传达出来的。比如,无人赏识你,你怎么读出来的,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怎么读出来。
5.文本解读的方法:咬文嚼字,还原比较,补充文化背景。
6.小时候都熟读成诵的诗,你感受到了那种美,但是你却不知道这种美到底从哪里传达出来的,你的语言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感受能力、体验能力、品味能力,只有经过精确的分析才能治愈。所以我们说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三阶段就是浪漫、精确、综合。如果我们一直都停留在浪漫感知的阶段,那么我们就不能深入。专业性体现的要对诗歌进行精确的分析,要领略到这个语言它本身传达的意义,我们才能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有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感知,这才是你真正的沉浸在本身的美之中,进入那种综合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