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八
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
昨天我在想,我甚至读过的每篇文章中都有名言警句,都是作者引用他认可的大咖的观点或者理念。我通过认识一个人来了解了那么多人,那么多曾经说过的话,感受到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认可了一个观点所以接受了方法,接着去改变了做法,就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行云流水的课大多是“三表”的课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著有《深度教学》,批评一些课是表面、表层和表演性教学。观点的原文出处还没有考证过,但提倡的观点我也是认同的,所以尽量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内容。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可能是“预演”过的,因而是“伪课堂”。冯老师作为研究型教师,听课自然是多的,所列举的一些观摩课上有提前准备“精彩答案”之说,还没有见过。倒是见过一次展示课借班上课的老师提前一天跟学生见了面。另外一位男教师下课之后,一位学生等着他,然后拎走了一包零食。
倒是见了一节展示课,是2022年跨年展示课,所有内容都是实况,老师也是结伴上课,提问都是随机的。尤其是徐杰老师的压轴课《各有各的难》,体验越深,感受越精彩,老师的提问方式就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且也没有拖堂。我下次一定要再看一遍回放,看老师的提问次数,和问题内容。学习高明的地方,向第44页列举那样详细记录。
有思维深度的课必然不太顺
理论的高度我还没有达到,想起来昨天上午的一节课,我是要讲导学案的,发现学生完成情况不一致,快慢不统一。所以只能先讲一部分。一共是五页,做到第4,5页的是一半儿的同学,快的同学已经开始自助学习了,慢的还没有开始做,一片空白。
转到有一位大圣同学旁边时候,发现他的内容是第二页下半部分写完了,有对答案痕迹。上半部分空白的,我问他按照什么顺序做的,他说从后往前做的,我说那翻过去背面让我看一眼,他说是正面的从下往上做的。
第一次提问的时候,他说还没有做到哪里,所以不勉强。
第二次到下面一部分时候,又提问了他一次。当然我不是所有同学都提问一遍的时候才提问他第二遍,只是想要知道他做过的题目是如何思考的,也想知道思维的品质是否是高级的。总需要一个微小的切口才能发现吧。
让学习自然而不太流畅地发生
老师作为智多星的角色,一定不是我。早上还在阅读韦神的经历,老师因为教过他而骄傲。我当时就想起来如果是我能把学生培养到140分的高度,那么如果想把握到150分,就绝对不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能力范畴,因为能考那么高分数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是经得住考验的。
原谅我用一次成绩标注,虽然学生评价方式是全面丰富的,可是成绩是避不开的,也是一个维度而已。而学生的思维品质都是他(她)自己的,我们的一次学习活动都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遇过程,会彼此成全。
我每次下课,都感觉自己今天是有收获的。向哪位同学学习了一个方向,我没有想到的是哪个环节。有些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就忘记了。
当然思维的行云流水连贯,是对自己文字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中多一些尝试,会有偶然也会有意外之体验,丰富自己眼界都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