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双鱼,首发简书,文责自负。
很久没有听到那熟悉的吆喝声了!
骑电动车上班的那几年,每天要从解放路经过。不管在哪个路段,总能听到那宏亮的吆喝声,一声又一声,底气十足,旁若无人。
发出这声音的人是一位老人,看年纪该有70多岁了,身材粗壮,走起路来步履稳健,腰板挺直。老人售卖的商品只有一种,那便是搓澡巾。
那一声“卖搓澡巾喽!”,宏亮高亢,浓浓的本地口音带着家乡人特有的朴实。每天清晨,准时响起在这个城市的最显眼,最繁忙的街道上。
老人就那么走着,肩膀上挎着一个包,包里想必装的是搓澡巾,一只手拿着几个,边吆喝边走。一年四季,只卖搓澡巾。
没有固定的场所,不用车不用担,只一个布包,手里再拎着几个。每天走街串巷,清晨,吆喝声总会悠悠然由远而近,总在我骑行的途中,从我耳畔响起。
而老人,步履从容稳健,在车流中从容地穿过。从春走到夏,从夏走到秋,然后走向冬,伴着严寒,走过酷暑,日日如是,年年如此。
那几年的时光在他的吆喝声中缓缓地流过去,而老人,任季节轮回岁月辗转,始终只卖搓澡巾,从不曾更换过其他的货品。
我不知道老人家住哪里,只知道每天清晨他总是由东而来,向西而行。虽没有买过他的搓澡巾,但时间久了,每天清晨或是傍晚听老人的吆喝声,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几天听不到,便会想,咦,老人怎么今天没出摊呢,是不是家里出事了,或者是老人身体有病了?但隔不多久,这个声音,便会又重新响起在我每天经过的路上了!
而我心里,似乎也放下了什么似的轻松起来。后来,换乘公交车上下班。从那时起,因公交车走的路线不同,老人的吆喝声便听得少了。
不知道是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售卖,还是城市治理的原因呢?老人是退休赋闲在家,把沿街兜揽作为一种生活的乐趣呢,还是没有工作,靠这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呢?
老人的吆喝声,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家乡那走街串乡的小贩们。那时,时常有骑着自行车的货郎走街串巷。
很多货物可买也可以物换物,如,香油、麻汁都是零散着兜售,每逢吃面条的日子,母亲总会让我们留意,听着“打香油喽换麻汁”的声音,用自家产的芝麻换上半碗香喷喷的麻汁。听到那一声“磨剪子哩炝菜刀”时,便会有人拿了家里那把菜刀或是剪子去修,于是磨刀的货郎身边总会围满了好奇的孩子们;卖豆腐的会敲起木制的梆子代替吆喝,半簸箕黄豆能换一块嫩嫩的豆腐;
记忆最深的当属夏天卖冰棒的那一声“三分一棵”,甜滋滋冷嗖嗖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城市面貌不断提升,那些散乱的零售摊化整为零,多数固定的摊主都搬进了整齐宽敞的菜市场。乡村里也很少再出现游走的摊贩了。那些小本生意人,总是利用余暇定时定点出现在某条街道或是十字路口,利用那有限的时间兜售自家出产或是批发来的东西。
千变万化的市场,那些零售小贩自是什么畅销便卖什么。而老人,始终不为所动,数年如一日,风吹不倒,雷打不动,艰守自己的初衷,不为浮燥所侵,不被供求所动。
有时,真的很佩服这位老人的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不慕不念,坚持初心。
叫卖声,见证着城乡变迁,书写着民俗,也是这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岁月更迭,那些熟悉亲切的吆喝叫卖声,已经湮灭在高楼大厦间,被日渐繁华的城市遗忘。
熟悉的吆喝声终于消失在这个城市,不知老人还是否安好?不知是否也有人如我一样,还记得曾有一位老人走东城串西城,靠一声声宏亮的吆喝声贩卖他的搓澡巾呢?
可还有人,曾在记忆深处,一遍又一遍翻寻那些难忘的影像,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