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几年前《人民日报》就曾发文《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提出必须对此“彻底根治”。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网络高科技的发达好像并没有提高效率,没有人变轻松,活儿更多了。
现在有一个最普遍的形式主义,那就是事事留痕,比如我们需要拍照片,需要留文字等等,当然不做这些又不行,比如我们要搞评比,上级来检查是要看你到底做了什么,但怎么证明你做了呢?那就得有照片,视频或文字留痕。
我们一直秉承的理念是“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无痕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还要追求“润物细有声”,也就是留痕的教育,当然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单方面的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学会把无痕和有痕相结合来进行教育教学。
德育工作是润物无声的渗透,但同时也是润物细有声的美妙音符。
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追求“无声”的影响。我们老师的言行举止是可以影响学生的,这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和潜移默化。比如我习惯提前十分钟进班,我喜欢用抹布把讲桌擦干净,把黑板擦干净,我不喜欢迟到等等,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跟着开始早一点到班,值日生会把讲桌和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连教室也变得很干净等等,这就是老师无声的影响,也是无声胜有声的无痕教育力量。
无痕教育应该是我们做教育教学的主流和重点。无痕教育是留在学生心里的痕迹。学生在每一次的成长阶段当中都会想到老师曾经给予的点拨,这也是让我们老师感到无比欣慰和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老师在学生心里所留下的教育痕迹、爱的痕迹。为师者不一定常被念起,但求不曾被忘记。
另一方面无痕指的是老师自己内心的那份美好。不一定有图,不一定有文字,而是留在内心深处的那份踏实。这份踏实感是教育的良知,是教育者的问心无愧,是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件教育小事,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的那一份真情实感及用心付出。
但同时,我也追求有声的教育,因为追求有声也是一种看见与被看见,更是我们的回忆录,我通常会选择用文字留痕,比如我写教育叙事,写学生成长日记,写班级故事等等,当我们把自己和学生请进我们文字的时候,我们肯定想成为那个最美的人,所以文字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拂去思想的灰尘,帮助我们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我们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昨天KH同学的妈妈发了一个孩子参加学校颁奖的视频,当我看到视频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温暖。我从九年级开始教他,他的英语从最初的四五十分到中考时的114分,他创造了属于他的奇迹。不仅如此,他一科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带动了所有的学科,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孩子到高中后更是一路开挂,成绩一直在年级最前面。
从我决定转变他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开始用文字记录他的成长,为他每天的进步留痕,如今当我在简书上输入他的名字的时候,我下面出现的文章有27篇,在不足10个月的时间里,我每两个星期都要写一篇关于他的成长文,这个数字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如今当我再次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热泪盈眶,这其中的不易和坚守感动了我,或许这就是老师的能给孩子们的爱与无私奉献。
记忆是有期限的,但是我们留下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却可以让记忆无限延期,我现在日更文已经有1670篇,对我来说,这些文字就是我行走的日记,也是我对热爱的留痕,每次当我想颓废或躺平的时候,我都会打开我之前的文字,看着看着我又一次找回了自己。
所以,我并排斥教育的留痕,很多时候留痕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留痕是为了记录成长,是为了留下诸多的美好。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