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为语,落笔成文,我们初中语文的国培故事,当然要从读写融合开始讲起。
第一章:研修起于问题
接到陈老师的电话邀请时,我正在监考,她没有过多解释,说是和2016年时的送教下乡差不多,接下来会有培训团队的集中培训。没多想就应了下来。
10月20日,我们抵达秦安宾馆,此次国培项目在高永鑫老师《如何讲好教育故事》的讲座中拉开了序幕。接下来贺燕丽副院长的方案解读,才明白这次国培与先前的不同之处——精准帮扶,协同提质。需要每一个组确定一个研修主题,明确研修内容,策划研修方式。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课题研究吗?于是我迅速查阅了旬阳课题研究群里刚通过立项的安康市级课题,规整后发现,27个课题中,涉及到阅读、写作方面的有近二十个,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也集中反映了一线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需求。在接下来四人小组的讨论中,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这样,“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研究”就成了我们34位语文人四个周末共研共修的主问题。
其实,我还是有一点私心的。之前在写作教学方面就有一些思考,想借这次机会,集大家智慧,探究新课标下的阅读与写作融合,期待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质增效。
当时也有老师质疑我们的选题,说这题不热,后来我在整理《善用教材融读写 立足素养入生活》讲稿时,梳理了教材,重温了课标,发现这个话题确实不是热点,但它指向课程目标,紧扣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是有效课堂的主要抓手,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研员陈老师在《读写结合的N条途径》分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读写如何有效结合,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团队主题研修的信心,指向问题,探究策略,寻求突破,提质增效。
第二章:教育在于唤醒
11月17日,是我们培训团队三位成员的示范课时间。我选教的是《藤野先生》一课,跟着鲁迅学写人。11月19日,我把做的视频号发给了我们的大班长陈老师,她说她要发个圈,我开玩笑说,你这又在给我圈粉了——陈老师总是无时无地不在为我圈粉。记得在西安三中交流时,她也不忘介绍我。而在我们四人组里面,我是最差的那个,万贤是省能、省学代,吴同学是市能、市学代,而我,仅一个市能而已。
不仅如此,对我的溢美,她毫不吝啬。11月20日我把视频号的原视频发给她,她说谢谢大师,还特意强调,不仅是大师,还是女神。稍后发来的一段更是让我感动万分:“借用你上的课文评价一下你[呲牙]亮子先生对语文的影响:小而言之,是为旬阳,就是希望旬阳的语文教学有新的进步;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语文教研能够兴起[得意][呲牙]”——何其有幸,得遇良师、益友、好大姐!
我能想象的到,屏幕那边,她敲下这一段话时,一定是眉眼弯弯,与上扬的唇角遥相呼应着。我心生欢喜,迅速回复:这比扫地僧的段位还高啊!之前,她转发我《往细处寻,向高处去》评课稿时,配的推荐语就是:旬阳语文的扫地僧。
陈老师的幽默风趣是大家公认的,这既是她语言艺术的大智慧,还是她瘦小虚弱的身体里隐藏的大能量,更是蕴于灵魂中的大情怀。她一句“爱见”你,怎么听都是绝对真诚的喜欢;她把单个字的褒奖,叠成了旬阳方言中独有的真诚与热情——“灵灵儿的”“美美的”“实实儿”……任谁都无法招架。陈老师总说,我每次答应啥事都很爽快,其实,和读与写的双向奔赴一样,教与学也是,我和陈老师之间,亦如此。因为信任,因为赏识,因为懂得,因为她的“爱见”,所以,我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
小苏格拉底曾经问过身为著名石雕大师的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父亲回答他说,不是雕刻,而是把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的石狮子唤醒。一句唤醒,道出教育的真谛,也正是教育的智慧所在。
陈老师深谙这种智慧,所以这次活动,在她的组织下,施策精准,引领得法,团队合作有效,活动梯级推进,内容丰实高效,四次八天活动,大家兴致满满,收获也满满。是主问题的驱动,也是有温度有热情的唤醒。
第三章:成长觉于自主
因为口罩原因,我们语文线下活动多限于片区,这种全市范围的线下研修,好像很久都没有开展了。这次,有不少新面孔,可名字又都熟悉,看着大家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却只能尴尬地笑着。
像上《植树的牧羊人》的晏绪娇老师。一年前,她主动找到我,跟着我做作业设计专项课题,从立项到结题,都未曾谋面,但提交的资料都很详实。直到那天上课,看着台上颇为年轻,容貌姣好的女孩,在精美的PPT背景下,侃侃而谈,从容淡定,看不出任何青涩与胆怯,反倒是因为年轻,和学生的交流,如邻家姐姐一般,孩子们热烈与老师的热情,让人很快沉浸在课堂中。后来查看了通知,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听别人说起,才想起课题组这事来。
当时的课题,还有一个小小的乌龙。有个叫陈萍老师从QQ加我,说是有幸加入课题组。当时我有些懵,课题组是有一个叫陈萍的,不过是我们学校的,而她说是麻坪初中的。这个头像第二次闪烁提醒,是11月10日下午一点多,她发来了《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和我们11月3日听的那节课,完全不同。那时,距主题研修课例设计的任务发布,还不足两天。
她设计了一个很妥帖的情境任务:旬阳市红军镇红军纪念馆将要举办“弘扬红军革命精神,勇担强国复兴使命”纪念活动。计划在红军纪念馆广场种植纪念树,现向广大市民征集意见,我校师生推荐“白杨树”作为场馆纪念树,现需完成《白杨礼赞》课文学习任务后,为白杨树拟写一封推荐信。以“认识”“理解”“赞美”三个活动任务来完成读写融合。
后来,无论是课例的修改升级,还是评课稿,或者活动报道,她都很积极,像极了一棵白杨树,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努力向上发展。当时在小组课例交流时,我曾许诺过她,把我的《白杨礼赞》与《语言要连贯》读写融合课例发给她。因为进度原因,一直拖到11月28日晚上。她很快回复了我,说是刚好片区有一个作文研讨活动能用上,我看了她发过来的文件,是2022中考作文导写课,这样的命题作文,要上公开课,还是蛮难的。她发来了试上的设计,有自己的思考,但明显内容有些多,我建议她用“镜头采集‘风采’;聚焦特写‘风采’;场景烘托‘风采’”来预设课堂,看到她回复里的豁然,才退出了对话框。其实,我还是蛮想问问她第三天课上的怎么样的,最终还是忍住了,毕竟,我们的故事,需要这样的伏笔,每一份成长,需要这样的留白。
我们组的十位老师,在这四十多天里,成长是我们所有故事的主题,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又精彩各异。华娜老师出笔迅速,活动一结束,活动纪实、感想就新鲜出炉,让人只觉后生可畏;刘仍丽老师谦虚踏实,积极上进,敢于接受挑战,课例反复琢磨,不出精品决不罢休;刘囡老师不管是课例设计还是评课稿,还是线上研讨,线下交流,都表现出极其认真的态度和日渐扎实的教学教研功底;杜萍、时革新、石太灵、宋成刚、陶世林五位老师,教学经验本就丰富,可都十分谦虚认真,好学上进。还有刚刚上班不到两年的朱洁老师,和《白杨礼赞》上了三次的王茜茜老师一样,让我们不觉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充满期待,甚至是忍不住的礼赞。
我想,一群人的研修,不是谁在引领谁,而是前呼后应,彼此温暖,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四十多天里,因为国培项目,忙碌异常,但结束后再回看,又觉得甚为丰盈。
国培项目虽已结束,但关于读写思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开始。这周末随行去公馆张良村,微雨中再访天龙山大兴寺时,看到禅房里,一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猫,守着那一炉熊熊燃烧的火,看茶壶的水噗噗冒着白气,目光坚定且从容,山寺外,那些落光了叶子的,大小不一的枝丫,看雾聚雾散,云卷云舒,日出日落,一样闲淡自然。
教育就该是这样的安静的守候吧。守住初心,静护信念,守住在言的语,落笔的文,在心的思,静候教学研相长的舒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