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阶段1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的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关键问题:
如果学生要有效的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
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
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只有在我们明确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搞清楚它们意味着什么之后,才能真正的做好教学计划的细节——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教学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个清晰的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时有所聚焦,并能指导有目的的行为朝预期结果发展。
在教育领域中(而不仅仅在练习中),哪些可以被看作是实际证据,来证明学生已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并做好了运用理解、知识和技能来独立完成任务的准备?怎样设计学习才能使学习者通过应用和反馈来发展能力?
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必须思考如何开展评估,而不是在一个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才构建评估。逆向设计要求我们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
在学习中,学生没有产生持久性学习,因此没有达到真正的学习深度。学生不需要提取复杂的观点或联系。对学习任务只需动手,不用动脑,学生不需要理解,只要参与到活动中即可。(仅仅参与而非真正理解就给予学生奖励,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作为最终学习结果,参与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单元没有明确的优先次序——所有的活动都似乎表现出相同的价值。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参加到通常令人愉快的活动中,而不用证明他们是否理解了核心主题的任何大概念。在一个没有清晰目标的学习计划中,学生们有没有可能形成可供后续发展的共同理解呢?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