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述了由周天子的失德导致东周最终礼法崩坏,韩赵魏三家名列诸侯的史实之后,司马光笔锋一转,回叙到了几十年前的晋国,当时的晋国,不仅仅有韩,赵,魏三家主导,在韩赵魏三家之外,尚有实力比三家都为强大的智家,四大家族把控着晋国的国政,都想着能够消灭另外三家而独掌晋国大权,实力居四家之最的智家此时占据着极大的优势,本最有可能成为后来周天子册封的一方诸侯,但智家却最终举族被戮,土地为韩,赵,魏三家瓜分,为了论述这一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为后人借鉴,司马光将镜头对准了四家在选拔继承人和执行国策上面所选取的不同方式,而这体现在短短几语对话中的政略讨论,作为通鉴第一个政略分析,引出了资治通鉴此后一千三百年,十六朝无数军政大略的剖分,从此可以略窥司马光的史家笔法。
智家政略会议
主题:继承人遴选
参会者:智家主君: 智宣子 ,智家谋士 :智果
继承人人选:智瑶 智宵
对话内容:
智宣子首先向智果表述了想要立智瑶为继承人的看法,从接下来智果的回答来看,智宣子选择智瑶其实是一个合乎常理的选择,因为从五个方面来讲,智瑶都很贤能,秉着立贤的宗旨,智宣子对自己的选择很有把握。然而智果的回答却恰恰相反,表达了极大的担忧,甚至下了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家必会被另外三家灭族的断言。智果这样回答,“智瑶比不上智宵,原因是因为,智瑶太有本事,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智瑶虽然在武艺上十分卓著,而且能言善辩,做事果断,而且还懂艺术,身高体壮,美须髯,很有风度,这五个优点他都具备(夫以其五贤陵人),但是他为人不仁,待人十分刻薄(而以不仁行之),他身上有这么多优点凌驾于别人,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极其容易轻视别人,刚愎自用(其谁能待之),如果由一个因自身优点很多,十分自负,与此同时却待人刻薄的主君来执掌晋家,晋家将外树敌,内分崩,必然会被灭族(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每次看到智果的这段分析,总是令我不由想起另一个命运与性格极其与其相似的帝王,而且下场同样悲惨。那就是隋炀帝杨广,历史记载隋炀帝杨广诗文,武艺,书画皆十分精通,因而本就轻视他人,十分自负,刚愎自用,与此同时却待人刻薄,极其不仁,终于在民怨沸腾,叛者四起的局面中,为乱军所杀,身死国灭,将聚历朝之富的强隋推向深渊,时隔一千年,不同的人物,同样的性格,同样的为一国主君,同样的下场。历史是一面后人需时常照看的镜子,此言不虚哉!
智果上面的分析,指出了一个帝王或者一个诸侯选择继承人时所必须具备的标准,即“仁”,在此标准之上,自然越贤能越好,多多益善,如果没能做到待人宽厚,以仁治国,那么那些本应是贤能的素质,将会成为极大的隐患,只会成为其走向灭亡的推手,而不是通向成功的助力,由此不由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开创四百年汉家天下的汉高祖刘邦,一个没有武艺过人,不懂艺术书画,从不勇敢,经常逃跑,甚至并不算帅的泗水亭长,却最终击败了武艺绝伦,勇敢无畏,而且重情重义的楚霸王项羽,原因只有一个,刘邦”仁德“,项羽”不仁“,如此而已。仁者万民归附,贤能乐用,不仁者天下离心,众叛亲离,身为一个执掌天下的君王,亦或执掌一国的诸侯,所首要的素质,便是能够让国民归心,至于其他的素质,其他的缺点,与此相比,皆可暂居次要。
本次会议的定论,以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建议而收尾,智瑶被立为继承人,而智果为了避免将来受到被族灭的命运,将自己的族人迁出了智家一族。智家灭族,就此定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实力并不是最强的赵家,同样在选择继承人方面,所采取的方法。
赵家政略会议
会议主题:继承人遴选
参会者:赵家主君:赵简子,赵伯鲁,赵无恤
候选人:老大:赵伯鲁 老二:赵无恤
会议内容:
赵简子身为赵家主君,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也摇摆不定,因此有一天他将老大赵伯鲁,老二赵无恤召到身边,给了他们每人一个书简,书简里写的是一些告诫的话,春秋时期的贵族家的戒言应该都是关乎家族责任与担当之语。将这竹简给了他们两个之后,赵简子嘱咐他们好好按照竹简的告诫学习,然后就会议结束了。
这次会议,没有智家会议那样有着预言般的精彩分析,对赵伯鲁和赵无恤两兄弟的性格,优劣,都没有做任何交待,我个人推测,这二人应该是都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也没有特别严重的缺点,因此赵简子无从参考,摇摆不定。我在想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有智瑶那么卓越的优点,赵简子会不会也会犯下和智宣子一样的错误。历史不容假设,只能想想而已。
既然赵伯鲁和赵无恤二人无法在一时之间分别出来优劣,赵简子只有采用最有效,但也最耗时的方法,即让时间来显露一个人真正的本性。
果然,三年后,赵简子召兄弟二人训话,训话内容全部是竹简上的告诫之语。老大赵伯鲁根本答不上来(伯鲁不能举其辞),再一问,他的竹简早就不知道哪去了(求其简,已失之矣)。而问老二赵无恤,却对答如流,十分熟练(诵其辞甚习),并且将竹简从袖中拿出来递给父亲(出诸袖中而奏之),再一看,原来这三年赵无恤将竹简认真保管,随时随地放在袖子中携带,学习,如此反差,赵简子心中已然确立了继承人选,赵无恤最终被选为赵家继承人。
这件事情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如果抛开所有表象来看这件事情的本质,就会发现,竹简事小,责任事大。赵简子之所以将竹简嘱咐二人好好保管,好好学习,其实就是试探如果有朝一日他们执掌赵家,能否像对待他给的竹简那样,按照他的嘱咐将赵家治理好,还是将自己的嘱咐与期望当成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不放在心上。果然,老大赵伯鲁将父亲的嘱托全然不放在心上,一竹简尚且不可托付,何况是整个家族的命运。老二赵无恤则展现出过人的素质,将父亲的嘱托时刻牢记,并最终在后来的存亡之战中,挽救了赵氏全族。
综观智,赵两家在继承人遴选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所确定的不同人选,似乎已然看到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赵家主君将带领全族生存于此乱世,而本来实力最强的智家将在自负而不仁的主君带领下,不可避免的走上灭族之路。其实,无论是“仁”还是“责任”,所体现的是一个君主心中的抱负与胸怀,这个胸怀表现在对身边的人,乃至对天下万民的担当与包容,这是一个君临天下的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而相比之下,君主个人的所谓的优点则退居次要,西楚霸王勇冠三军,终有乌江之败,南唐后主李煜才绝天下,只能忍亡国之恨,他们一个是“不仁”,一个是将国家责任视若儿戏,虽然彼此相隔千余载,而归根溯源,仍无非依旧是那面智,赵两家所留给后人的镜子。虽然镜子常在,但是又有几人真正借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