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王弼: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原成:王氏认为此段只是写民众的一些行为,是唯“可欲”所驱使的。也即是民众若“尚贤”,则其本身会有欺世盗名的行为。民众若“贵货”,则其本身会有“没命而盗”的行为。民众只有“可欲”不见,才会“心无所乱也”。
实际上老子此段是写权贵阶层的行为会影响民众的“竞趣”。上有“尚贤”之心,下民必有争竞之为;上有“贵货”之心,下民必有为盗之为;上“见可欲”,下民之心必乱。
为了避免对民众行为的影响,所以老子下文才提出权贵阶层应“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王弼: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
原成:王氏此注是基于个人意识而生发的,不一定符合老子原义。
王氏言“虚有智而实无知也”,亦是其混淆了人的“主观意志”与“主观能动性”的区别,是王氏“不可知论”思想的写照。
老子此句并不一定是指个人的修为,而应该是指治理国家时,权贵阶层应该有的行为准则。
虚其心,是指权贵应该学会倾听民意。
实其腹,是指权贵应该实实在在落实其民生主张,而非空谈。
虚其心者与时消息,实其腹者善始善成。
弱其志,强其骨。
王弼: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
原成:干者,无物可屈挠也。柔弱者不可屈挠,故强。
“强其骨”是用来修饰“弱其志”的强度的量词。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志气”、“勇气”中的“气”,是用来修饰“志”、“勇”强度的量词。
老子此句是言若想做到“虚心实腹”,必须要有“弱志强骨”的意志力才可以实现的。
王氏所注脱离了上下文环境,不知所云。
常使民无知无欲。
王弼:守其真也。
原成:真,充也。人物可充实也。
王氏认为“守其真也”,可以做到“无知无欲”,是很荒谬的主张。老子后文所言“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门讨论了“意识”与“肉体”的关系,并强调人的意识是人特有的产物,间接地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不可以消灭的。
从王氏认为“无知无欲”就是“守其真也”的注释中,可以感觉到王氏的“玄学”是有其必然的。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王弼:知者,谓知为也。
原成:老子曰:“若民恒且是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知为者,即是“而为奇者”。
“知者”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以人的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另一个是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的“主观能动性”。
此处的“知者”是指以人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者,故王氏曰“知者,谓知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