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问题,会从书里找答案了!新班级,分开一个破冰课堂“沉默者”。班级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课堂上,他像被按下了静音键,不翻书、不发言,任凭老师如何引导都无动于衷;可一到课间,他便化身“活跃分子”,在走廊里追逐打闹,甚至偶尔惹出小麻烦。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和海老师既困惑又头疼。于是我开始从书里找经验了!书中说道,其实,破解这类学生的管理难题,关键在于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用“柔化”的方式搭建课堂与课间的桥梁。首先,要跳出“批评-要求”的惯性思维,用信任打破隔阂。这类学生的课堂沉默,多源于对“学习场景”的抵触——可能是怕答错被嘲笑,或是觉得课堂内容与自己无关。课间的活跃,则是他释放压力、寻求关注的方式。不妨课后从他的兴趣切入,比如笑着问:“刚才看你和同学玩‘三个字’游戏反应特别快,有什么技巧吗?” 先让他感受到“老师关注的是我这个人,不是我的错题”。再给他安排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比如整理讲台、分发粉笔,完成后具体表扬:“今天粉笔摆得整整齐齐,老师讲课都更顺了!” 用小事积累他的安全感,让他明白“课堂里也有我的位置”。
其次,给课堂参与“降难度”,用低压力引导融入。直接要求他“掏书、发言”,只会加剧抵触。可以设计“无对错”的参与机会:读课文时,走到他身边轻声说:“帮老师指一下这一段在第几页,好吗?” 即使他不回应,也坦然说“没关系,下次记得就行”;若他照做了,立刻当众肯定:“多亏XX提醒,大家翻到这一页啦!” 还可以给他贴上“课间小管家”的标签,让他协助提醒同学“轻声慢走”,把他的课间活力转化为责任感,再慢慢引导他发现:“管理别人的同时,自己认真听课,才能做更好的榜样呀。”
教育从来不是“扳正”,而是“唤醒”。面对课堂与课间的反差,少一些强硬要求,多一些理解与铺垫,让学生在被看见、被信任中,慢慢找到课堂里的归属感,才能让那份课间的活力,真正转化为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