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共情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共情的目标里跳出来,然后孕育出最适宜发展既定对象的环境,并让其在从中自由的去探索,伸展自己的触角去任意的摸索探险,这可能就是教书育人中最大的善意和智慧了,所谓的高眼慈心功高德劭莫过于此。
作为长者和师者,育人不应该只是知识和经验的叠加。浑噩的蒙骗早晚会被揭穿,成堆的灌输只能令人失去兴味,机械的重复让人丧失活力和激情,固步自封而不怀疑,闭门造车而不自省,除了自我感动不之外只能是坐井观天一孔之见。
去教育和塑造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给他和她单纯的去灌输知识,因为育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精神的塑造和成长的方向,人不是器物,不该只是不停的往里面装东西,因为人工智能的崛起已经让知识的堆叠看起来意义不大,乏善可陈。
我们应该从拯救他人的意志中跳出来,从一个都不能少的自我感动中挣脱出来,对那些勤奋并愿意吃学习之苦的学子给予最大的尊重和包容,给他们最大的思考空间,质疑空间,犯错空间,不用权利去压迫,不用制度去捆束,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可能性,让他们始终保持好奇,充满活力和想象,保持学习的坚定和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从而迎来自我生命的革新。
谁说在泥泞中挣扎就不能拥有仰视星空的资格呢,拥抱每一个孩子未来成长中的无数可能性,这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