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9梁惠王章句下16-3》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丙子日,七月二十,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是遇哉?"】
一,克,是乐正子的名。尼,是阻。
乐正子去见孟子,向孟子报告整个儿经过,说道:"我跟鲁君讲了您的贤德,鲁君也深以为然,已经安排了出行拜访您。被一个叫做臧仑的红人说谗言阻止了,鲁君所以改变态度,取消了拜访计划。小人害正,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这也不是臧仓之过。凡是能够得遇而行的,也许是有人在君王面前称道他的贤德,促成了他被启用。那么,对于不遇而泥阻的,也是有人在君王面前阻遏其进,使他不通。这行和止,虽然都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发挥作用的,但是最终决定的、主张伸张的,却是天。行之,不是哪个人能使之行;止之,也不是哪个人能使之止。我今天不能得遇于鲁侯,你说全怪臧仓阻止使然,而在我看来,还是(鲁国的)时运衰败之兆,天意不想平治鲁国,所以使我不遇鲁侯。那臧家的小子,不过是一个受宠的小臣而已,哪够那个份量,而使我不遇于鲁侯呢?所以,今日不能遇鲁侯,这事儿就翻篇儿,让它过了,不再当个事情就是了,我只要安于天命就可以了,岂能归咎于人呢?"
二,找对问题,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找错根源,问题还在,自己还消耗得够呛。这里,孟子不以臧氏为意,而以天意为断,就是找对了问题;找对了问题就不会卷起袖子找臧仓斗,或者跟平公论。
三,人容易简单思维,把责任归为如臧仓这样的小人所为,导致如何如何。
这种思维方式养成于无意识间,比如说我没发挥好是因为太吵了,我没做成是因为某人捣乱,我发脾气是因为某人不尊重我⋯⋯习惯成自然。
克服这种思维惯性绝非易事,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吃一回大亏,狠狠地被教训过一回。如果一次大的教训仍不能悔悟改过,下回必有更惨痛教训等在前面吧。
若是有悔悟者,就该有临事静默反身自省的一刻吧:不怪眼前这个人,问题不在眼前这个人身上,不要把问题归结到眼前这个人身上,虽然眼前人让我感到难受乃至于愤怒,但问题的本质不在眼前人的所言所行,背后有真相,要么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要么问题在天命天心。
以我的经验,问题归结为"问题完全出在我自己身上",则可以发现许多可以自我改善的地方。曾仕强老师说,人生是不断调整的过程。切已体察,持续改善,是最好的进步之道。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能把问题归结到天命,是把问题看高一层,说到天上去,也是极致了。换言之,进步到孟子境界,归因于天命的次数就会多起来。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