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以苦难抚摩苦难
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而杜甫则温良敦厚,有长者之风。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兑换成不同的年龄形象,与真实的年龄有很大差别。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时候,彼此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读过李白的很多诗,一见其人,全然着迷。李白见到杜甫也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如果让他来识别一个诗人,却错不了。他听杜甫吟诵了几首新写的诗,立即惊叹。当然,他不能预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共享中国诗歌的王者之尊,永远无人觊觎。
对友情,似乎杜甫更为专注。杜甫写了很多怀念李白的诗,而李白却写得不多。这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风格,却不影响他们在友情领域同样高贵。这就像大鹏和鸿雁相遇,一时间巨翅翻舞,山川共仰。但在它们分别之后,鸿雁不断地为这次相遇高鸣低吟,而大鹏则已经悠游于南溟北海,无牵无碍。差异如此之大,但它们都是长空伟翼、九天骄影。
杜甫的诗,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其实风姿宏富,处处领先创新,对后世诗歌的实际影响力,比李白还要深厚。他非常细腻而多情,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样的句子,但又气魄浩大,创造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向来酷首惊万人”、“月出寒通雪山白”这样的意境。他拥有无限空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窗念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丹
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不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就不再是无望的泥潭。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描写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他用自身的苦难抚摩大地的苦难,因此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完整的“同情语法”的创建者。后来中国文人在面对民间疾苦时所产生的心理程序,至少有一半与他有关。中国文化因为有过他,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 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 那么慷慨 ,那么丰美。
王维:美的侥幸
在各种文学史上读不到这些内容,那里也会说到一些生平事迹,但不会触及他们人生的痛切之处、尴尬之处。其实,正是这些痛切之处、尴尬之处,才能使我们真正地了解他们。
他们在创造文化、经历磨难的时候,既展现了自己的人格,也淬砺了自己的人格。例如王维,一定在乐工雷海青壮烈牺牲的事迹中,反思过自己的人格结构,因此拿起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