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这样一种主体性的、完善的教育。
孔子通过教授《诗经》,让一个人发生变化。他给了我们四个字:“兴、观、群、怨”——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这是第一项功能——不是《诗经》的第一项功能,而是教育的第一项功能。
什么叫“观”?“观”就是看,你要能够博览群书,你要能够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要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这是“观”的内涵。
“群”,就是你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你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这是“群”的内涵。你不仅是为自己解决问题,更要为大家解决问题。
“怨”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孔子让我们大家都要安一颗好心。
文化的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手的教育。
教师起到的是引领作用,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老师?就是能“温故而知新”的人。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
孩子小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学唐诗,不一定要从诗词开始,甚至不要从诗词开始,应该先从最经典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学。
老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正当的兴趣——将来能够影响他生命发展的兴趣。
判断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高度。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仁义道德的“仁”,它不属于知识概念,它属于价值概念。他所讲的“仁、忠、义、信、诚”都不是知识概念,而是价值概念。
你能扛事吗?家庭的事情、国家的事情、社区的事情发生了以后,你能不能扛,有没有扛的意愿、能力,这才叫素质。
孩子有他自我成长的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家庭的读书的模式。将来的中考、高考可能就考孩子的阅读量、思考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的丰富性。
我们自身的改变才能引领家庭教育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