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学期的奔波,到学期末,似乎都觉不出停歇之感。在忙什么?忙着五环节,忙着赶时间,忙着了解学情,然而最忙的应是适应与转变。
我们常在说城乡之差,然而究竟差距在哪里?我想不单单是谈吐、穿着、审美等可视化的考量,更多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行动力的熏染。
来到这儿不到一周,就会发现,之前花大力气管理班级的地方,这个环境相关问题好像不存在。随之相应的是,学生思维灵敏,知识面广,能对老师的讲解及时思辨,并清晰表达出来。我顿时明白,一定需在备课上下功夫,反复研读文本,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让课堂思维碰撞,辐射全班孩子。让“一课一得”落地生花,让授之以渔,成为每节课的目标。
当方法转变过来,放眼再看孩子们,亦会看到属于这个群体中的问题与困惑。如:习惯弱、思维慢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受周测影响时,情绪的调节;当压力袭来时,平稳学生内心,让踏实稳重下来。没有任何一种品质是可以一劳永逸,我们都得随势而动,随境而变,而后稳中求进,稳中求新。
静观一学期的收获,是什么?是每节有感觉的课堂,是一篇篇孩子们笔尖流淌出的文字,是共读书籍而生的共鸣,是一张张鲜活而又生机的脸庞。
承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