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我用了三个课时,前两个课时是在后两节课晚自习上的,7点20上课到9点5分,学生虽然刚吃过晚饭,但是很容易犯困。
上课前,我听到一个学生说“我得早点去实验室,抢个好座位,要不看不清楚老师做的实验。”也许这就是学生对我最好的肯定。
前两节课主要讲解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的简单操作方法等。课本上的化学演示实验我都一一给学生做一遍,虽然做实验麻烦,但是学生听课效果特别好。
第三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周五上午第三节课在实验室上课,有孙校长和班主任在后面听课,我设计了8组学生实验,整体效果特别好,超乎我的预期效果。
一、成功之处:
1.整体实验都很成功
不管是老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很成功,实验现象也很明显。
本节课一共有三个探究实验:
(1)探究蜡烛的密度、硬度、溶解性
这个实验很容易操作,没什么难度,学生做的也很快。
(2)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我用一个烧杯做了这个实验,首先将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方,烧杯底部不能离蜡烛火焰太近,发现烧杯壁上有水雾生成。
然后将澄清石灰水润湿烧杯壁上,再次倒扣在蜡烛上方,反过来烧杯一会儿,烧杯壁上出现浑浊的溶液,说明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探究蜡烛熄灭的白烟能否重新燃烧
这个实验成功率也很高,学生也觉得特别有意思。
2.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
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分小组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科学态度和责任。
3.实验创新做的好
我用大试管、长颈漏斗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用于熄灭蜡烛,不用用嘴去吹,还能将熄灭的白烟聚集起来,点燃白烟更容易成功。
4.时间把握还不错
虽然学生迟到了七八分钟,但是我只拖堂了2-3分钟,根据时长来说还是提前完成任务。
二、不足之处:
1.《探究蜡烛硬度、密度、溶解性》分组实验时间太长。
这个学生分组实验可以缩短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毕竟这个实验太简单了,没有任何难度,现象也很明显。
2.当堂检测习题没有处理完。
3.没有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4.学生分组太随意。
直接让第一、三排同学扭头分组,大致四五个人一个小组,也没有选组长、副组长等。
三、教学机智:
1.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比较丰富。
当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失误原因特别出彩时,我是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同学讲解得太好了,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实验现象描述也特别准确,分析原因也很全面,语言组织能力太好了,不亏是班主任语文老师的学生,下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就是你了!”
2.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当我看到学生做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时候,烧杯离火焰特别近,我说了一句“不要离火焰太近,烧杯往上一点。”学生脱口而出“这得烧多久呀,烧杯都被烧黑了,咋回事?”
我就顺势提出问题:“有几个同学刚才问我一个问题,咱们一起帮他们解决一下,为什么烧杯壁上变黑了呢?这是什么物质呢?”
四、学生创新:
当我提问:“你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有一个男生自告奋勇地说:“我们组刚开始一直遭遇失败,没有成功,但是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我接着问“你们遭遇了哪些失败?为什么?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我们刚开始一直失败,我们总结了原因有两个:1.吹蜡烛火焰的时候把木条火焰也给吹灭了。2.点燃白烟的时间不能过长,如果超过0.5秒就无法点燃白烟……”
这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强了,同学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后面听课的老师也忍着不笑,因为这位学生回答问题的腔调太一本正经了。
五、再教设计:
1.课堂导入可以再进行创新,本节课我设计的就是最普通的图片导入。
2.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再进行讲解。
3.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试管、长颈漏斗等),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不要提前告诉学生实验创新答案。
4.探究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可以设计创新实验,让现象更加明显、时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