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单元的结构
线性逻辑是浅层学习,深度学习遵循的是迭代逻辑。线性逻辑下内容与内容之间基本是并列或者是递进的关系,没有更上位的共同目标。迭代逻辑下的内容,则有更上位的共同目标联结,迭代逻辑就像滚雪球,大概念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学生通过持续性的学习,不断加深对大概念的理解。
以大概念为线索来分析单元的结构,一种是单元的所有内容都围绕同样的一组大概念展开,称之为并联型单元结构。针对情境的难易程度,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扶放程度,可以对项目调整。除了跨学科的单元并联型单元结构,在语文等强调方法的学科单元也比较常见,因为单元内的课文常常是围绕一组方法大概念展开的。单元内容对应的大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称之为串并联型。这在科学、数学、历史等强调内容的学科单元中更为常见。
3.单元的序列
单元内的序列安排,有常规型和创新型两种思路。常规型就是基本不打乱教材的课时顺序,将大概念融入其中,而创新型这是根据大概念重新组织课时。这两种方法各有好处,常规型比较容易操作,创新型则能更紧密围绕大概念展开教学。
无论是常规型还是创新型,首先,要根据大概念对内容进行整理。其次,创设单元内链接。根据单元内梳理的结果,可以明晰各条大概念与各个课时之间的关系。常规型设计中,虽然还是按原来的课时顺序进行教学,但因为有了课时共同贯彻的大概念,教学的立意和定位就不同,具体教学中会体现为:一些本质问题会反复出现,如果上一节课已经建构了某个大概念,下一节课可以给学生尝试应用的机会,在复习课中统合各个课时的大概念,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迁移,体现对大概念的理解。在创新型设计中,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课时顺序,从大概念建构的角度来重新安排内容、课时和顺序可以增加一些新的课型,如单元导读课,组文阅读课、深度讨论课、问题解决课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连接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问题解决课。最后,设计单元轴。项目化学习一般用项目走,通过单元轴让师生了解单元学习的总体规划,课时安排,作业要求等,尤其是创新型设计,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原有的课时安排,所以更有必要设计单元轴。单元轴可以有主轴线,也就是时间安排的主要线索。单元轴的主轴线可以是教,可以按照内容来组织。
4.单元设计的步骤
单元的放大镜思维最后体现为单元设计的步骤。围绕大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单元设计的步骤和框架进行了探索,其中国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威金斯和麦克泰格以及埃里克斯和兰宁的观点。
维金斯和麦克泰格的UbD模式的设计三阶段,也称为逆向设计,它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呼应的。
埃里克森和兰宁提出了11个单元设计具体步骤为:创建单元主题、确定概念棱镜、确定单元链、编织单元网络、归纳概括、开发引导问题(也就是本质问题)、确认关键内容、确认关键技能、编写最终的评估方式和相应的评估标准,设计学习经验、撰写单元概述。
马歇尔和弗伦奇对其进行改编,增加了确定驱动概念的步骤,整理为12个步骤,具体如下:创建单元主题、确定概念棱镜、编制单元网络、确定驱动概念、归纳概括开发,引导问题确认关键内容,确认关键技能、编写最终的评估方式和相应的评估标准,设计学习经验、撰写单元概述。
尽管学者们具体提出了单元设计步骤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都提到了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这三个部分,并且都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要以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为抓手,重视充分理解后的迁移应用。他们都同意将评价设计前置,以确保目标的实现而过程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和评价展开。根据不同的理解,对这三个部分可以进行细化扩充和合并。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单元设计是以素养为导向,也就是说大概念是贯穿于单元设计步骤的灵魂。要以大概念串联起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目标设计和评价设计是相互影响协调的评价设计,将目标设计具体化,同时目标设计也通过评价设计进行调整,使之更好的导向素养,过程设计的是围绕目标和评价设计展开,而对过程设计的反馈,也会进一步修正目标设计和评价设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设计,给出了每部分的评价标准。
单元目标设计可以看一下以下标准:
(1)我提起的大概念是否能反映专家思维?
(2)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可以被纳入概念网络,它的辐射面是否足够广?
(3)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能迁移到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去形成素养?
(4)我是否结合了内容和学情等,将大概念具体化?
单元评价设计,可以参考一下标准:
(1)我是否根据评价目标设计了评价的连续体?
(2)我设计的表现性评价是否反映了大概念的迁移?
(3)我设计的真实性问题情境是否具有真实性?
(4)我设计的量规是否能反映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水平?
单元过程设计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1)我是否激发了学生内在探索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2)我和学生的讨论是否面向现实世界,在讨论中我们是否体会到无止境性?
(3)我是否提供了让学生应用大概念的机会?
(4)我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读书感受:
这一部分内容讲述了单元设计的放大镜思维。从构建概念地图的设计单元结构、单元序列、单元设计的步骤。说实在话,读完了这一部分,我依然对单元设计的结构和步骤,无从下手。因为书中有的表格,我也不太理解。即使能看懂的串并联单元结构示例地,8个表格和第9个表格基本能看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时间去这样梳理,即使梳理了,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灵活运用,还需要教师,具有大概念思维,站在大概念的视角下进行统整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艺术。特别是这一章的单元设计步骤,作者分别列出了不同专家的教学步骤,最后也没有总结概括为可以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步骤模型,只是说大概念是贯穿单元设计步骤的灵魂,单元整体设计围绕大概念,通过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来推进。最后给出了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单元过程设计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是理论性的,在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对于刚接触大概念教学的新手教师来说,还是老虎吃天,无处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