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第一章, 即沟通的密码:学习如何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
毫无疑问,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想成天对孩子大吼大叫,很多时候,我们早上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还是会和孩子爆发讨厌的“战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通过如下三个问题,以及分别举例,来寻找和孩子有效交流的密码。
01 孩子的语言中有哪些隐藏含义?
与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而且需要被挖掘出和予以理解。
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比如设想一个场景:当你带着孩子去幼儿园时,看到墙上贴的小朋友画的画,孩子大声问道:
“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
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大多数家长会觉得很难堪,大声训斥孩子不能这么说话。
但事实上,孩子说这句话并不是为了嘲笑其他小朋友,而是他内心担忧的表现——他担心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不好画会怎么样呢?
所以这时,一个懂得交流密码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安抚孩子的情绪:“在这里,你没有必要一定画出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这样的画。”
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感。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担忧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父母的理解是情感上的急救药和愈合剂。
02 为什么有时与孩子的对话毫无效果?
或许我们都经历过与孩子无效的对话:
“你要去哪儿?”
“出去。”
“干什么?”
“不干什么。”
孩子拒绝与父母对话,不肯表达自己的心声,甚至有时一个简单的询问都会点燃他们的火爆脾气。
如果我们试图与孩子讲道理,他们则会大吼大叫,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或者就是“左耳听右耳冒”的状态,一句话没有听进去。
这是因为,孩子讨厌说教式教育和评价。很多时候,父母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权威者位置,说话居高临下,充满了评判和指令,而孩子感到没有被平等对待时,他们就会有逆反心理,语言充满否认和争辩。
这样的沟通是缺乏相互尊重和沟通技巧的。说教和批评往往会产生距离与怨恨,并不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喜欢如此的沟通和教育方式。
03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想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需要将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第一,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
第二,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再提出建议或意见。
比如,学校的春游因为疫情被取消了,孩子很生气,这时如果我们说一些让事情更糟糕的话,比如:
“学校要遵守防疫政策,生气也没用的。”
或者
“以后有的是玩的时候,你那么着急生气干嘛?”
这些都是无效甚至是负面的家长回应,甚至可能爆发争吵。
这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
“你看上去很生气,很失望。”
孩子则很可能会说:
“我当然失望啊,春游都取消了。”
你可以说:
“是啊,你已经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没想到疫情政策收紧了。要是换作我,我也很失望。”
充分表达理解后,孩子的情绪就能得到慢慢的抚平。他能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愤怒的,而不是认为这是一件无所谓的小事。在我们眼中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可不一定是小事。
这时只要充分表达理解和尊重,平息孩子强烈的情绪,孩子平静下来,自己就会想清楚这个问题。如果还想不清楚,我们再心平气和地给出恰当的建议或意见,孩子就能更好地接受了。
总之,语言的力量,能够产生敌意,也能够制造快乐。
不仅亲子关系要注意交流沟通技巧,尊重和理解对方情绪,成年人的世界里的人际交往也是完全一样的。
先理解和尊重对方,再适当提出建议或意见是基本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