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超老师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一书第11条中讲到:“教师也应该写一写自己的上学记,通过对自己读书往事的回忆、记录,引起自我反思、自我唤醒,获得教育的启示。”
上学记?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沉思后心中竟有丝丝遗憾.......从小学至中师毕业,我好歹也是读了11年的书,成年后每每回望上学之路时,11年的历程却总是那么模糊,能清楚讲明白的事情居然没有那么两件。读师范时,我已经14岁了,14岁的年龄绝对已经拥有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那时的记忆到成年按道理说应该是清晰,但三年的时光,却常常因为它的普通、简单而黯然失色。每每大家侃侃而谈自己丰富而精彩的一段段“历史”时,我不得不沦为默默无闻的倾听者.......
学生时代的我其貌不扬,成绩也不突出,也不是老师心中的“潜力股”,课上课下不活跃。每天按时上学,准点回家,父母老师很放心,当然,很多同班同学也自然忽略了我的存在。现在,有的同学见面居然会反问:“啊,我们曾经一班?”
大家坐在一起畅谈时,他们总会滔滔不绝讲起自己逃课的经历、聊起顶撞过的那位老师、说起自己早恋的种种事情.......当然,他们更会表达对陪伴自己走过那段岁月老师的感激!其实,那时的他们毫无恶意,年少的他们玩心未泯,渴望被看到,希望被肯定......正如现在坐于教室里的孩子们一样!
作为教师,生活中,我们面对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会有不同的表现,适时引导?心生烦躁?我们将如何应对,我们就将以怎样的姿态刻在了他们的这段人生岁月里。
现在啊,在我看来,学生时代,制造出点什么,留下些许难忘,那也是一段非常绚烂的人生!
上学记到底怎么写?吴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步,务写作之“本”。教师写“上学记”,不是为了怀旧,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首要的是为了表达重视“学生立场”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步,自己想表达什么明确后,很自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支撑”——筛选并确定素材,如故事与解读、现象与分析等,支撑起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第三步,写作要考虑的问题——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即确定的素材的组合与呈现方式,素材各个部分如何摆放,谁先谁后,哪些内容详细、哪些内容简略......是有讲究的,目的是增强素材对“要表达什么”的支撑力,而且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吸引读者。
《给教师的68条建议》就是这样,适过文字,不仅带给你对教育的思索,更重要的是还给你专业写作以悉心的指导。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