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心境障碍和自杀,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心境”怎么理解?在基础知识情绪一节,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而不问情绪的性质是喜悦还是悲伤,可以把情绪划分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作心情。心境并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愉快的心境使人觉得轻松、愉快,看待周围的事物都带上愉快的色彩,动作也显得比较敏捷;不愉快的心境使人觉得沉重,感到心灰意冷,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即心境具有弥漫性。心境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持续长的可能到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如果把心境表达为我们生活中常常说起的心情就特别常见了,大部分正常人心情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在比较兴奋或者比较悲伤的状态下,会随着时间慢慢回归到一个上下波动的平均点。本章分享的心境障碍,包括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如果心境障碍不能缓解,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状态,可能导致不能挽回的后果—自杀行为。心境障碍会影响到整个人。抑郁和躁狂涉及各个方面的功能变化,包括生物、认知、人格、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其中一些变化可能是抑郁或躁狂的病因,另一些变化则可能是抑郁或躁狂的结果。心境障碍这个现象会影响整个人,这一事实说明生物、认知、人格和社交互动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功能领域相互交织,以至于任一领域的重大变化几乎都必然引起其他领域的改变。
目前的许多心境障碍模型说明大多数抑郁者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具有抑郁的易感性。这可能是生物易感性,例如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或者心理易感性,例如过分依赖他人。然而,只有这些易感性与特定的应激源相互作用时,才会诱发完全的抑郁发作。幸运的是,这些功能领域的相互联系也许意味着某一个领域的功能改善也会促进其他领域的功能改善。改善生物功能能够改善认知和社会功能及人格;改善认知和社会功能能够改善生物功能。
这一章感触比较深的有三点:
一、抑郁者在应对过去的创伤时倾向于以概括化的方式来存储和提取记忆。相比丰富详尽的记忆、模糊、概括化的记忆不好引起那么强烈的情绪负荷和痛苦,有助于减轻抑郁者对过去感到的情绪痛苦。有趣的是,以过度概括化的记忆为特征的另一种障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在这里,对于概括化的方式存储和提取记忆,我自己的理解。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她可能把积极的信息忽略,而只记住了消极的痛苦的信息。概括化的记忆,减轻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情绪的同时,可能导致恶性循环,长期影响着抑郁症患者的心境。如果直面呢?太痛苦了!在情绪—认知—行为三者相互循环影响下,抑郁症患者的概括化认知记忆影响了情绪和行为。
二、自杀的人格特征和认知变量
预测自杀的人格特征是冲动性。当冲动性叠加在其他心理问题,如抑郁、物质滥用或慢性应激环境等之上时,冲动可能成为导致自杀的有力因素。
预测自杀的认知变量是无望感,没有希望。心理学家指出成为他人负担或没有归属的无望感尤其与自杀相关。这让我想到被心理学家提出的空心病。
三、心境障碍会影响到整个人,抑郁和躁狂涉及各个方面的功能变化。生物、认知、人格和社会互动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易感性和应激源相互作用,可能会诱发抑郁发作。同时这些互相联系也意味着某一个领域的功能改善也会促进其他领域的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