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两个娃的妈妈,也是一线教师,作为家长和老师,我有双重身份,不断思考未来教育何去何从,学生和孩子,他们接受怎样的教育更合适。
前几天共读群里接龙介绍自己,到我的时候,写了感兴趣的方向是:亲子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这几方面的写作。
今天看张祖庆老师《修好一颗心》第三、第四讲,串珠成链——如何系统开发写作素材上、下,看张老师的书有一种久违的“松弛感”,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今天的任务,每天一两章没什么难度,接下来到了思考和串珠了,如何将十几年来大脑的所见、所闻、所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呢?
作为家长,也曾迷茫过,大宝一年级的时候,被“鸡”过,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她不开心,我也痛苦,于是便开始思考、改变。后来找到一种更和谐的相处模式,健康和平安比啥都重要。
前两天看到文章说某地一孩子期末考了95分没达到家长预期的100分而导致一家三口跳楼的事件,诧异和震撼生命的脆弱和渺小。
到底要不要“鸡娃”?鸡娃现象会不会消失?大概需要多久人们才能进入良性竞争?
一连串的问题,接下来讲重点了。
“鸡娃”指的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而采取的高强度、高压力的教育方式。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与中产阶级对子女未来的高度期望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紧密相关。关于“鸡娃运动”是否会消失或减少,我今天将从家长、老师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深度分析。
家长层面
当前,许多家长仍然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超越自己,在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他们担心孩子未来的生活,认为不鸡娃就无法保障孩子的未来。也有一部分家长逐渐意识到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孩子就业方向更加多元化,逐渐改变对“成功”的定义,不再单纯以学术成就衡量一切。
过重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兴趣的发展,部分家长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因此,在未来十年内,“鸡娃”现象有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完全消失的可能性较小。
老师层面
教师在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角色,一方面,学校和家长都希望看到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够在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为学校赢得荣誉。所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多少会受到“鸡娃文化”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教师的角色将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仅仅追求分数。特岗教师计划等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减少了因为地区差异而导致的竞争压力。这些变化都有助于减轻一部分“鸡娃”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教师群体整体态度的转变需要时间,快的话可能3、5年,也可能十年甚至更久。
社会层面
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试图为所有孩子提供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鼓励多元化的成才路径,降低单一高考成绩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增加体育在中考的分值,可见国家对“双减”政策继续坚持推行下去的决心是很坚定的。例如,增加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质量,改善技术工人待遇,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教育价值。
未来的教育之路很明显,读书成绩好的孩子继续上大学甚至往上深造,读书一般甚至差的孩子,在中考、高考后就开始分流,上职高、中专、技校等。
综上所述,“鸡娃运动”在未来十年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减少,但考虑到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深切关怀,短期内实现彻底消失是不现实的。
不过,随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相信一个更加健康、理性的教育环境将会逐步形成。
社会舆论也会积极倡导健康的教育理念,鸡娃运动将逐渐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