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上完一个一年级孩子的课后,情不自禁就想把这堂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1
起因就源于,他好像又忘记我上节课引导他的方法了,这是他这个知识点的第二次,我雷达便从此刻开始展开,我好像一直是教给他这个方法,他真的理解吗?我认为检验孩子理解是否也便是这一刻,然而现实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的反应而恼怒,怎么教了好几遍都不会呢?这其实是我们对自我能力的质疑,而我们并不轻易觉察到此,一次次把原因归结于孩子,从而忽视了自我的反省和觉察
好像这一次我从他困惑的表情中,突然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我不再从中插入讲解,只是告诉他:“这次,我相信你可以成功的,加油,自己努力再试试!”
之后我关注他的每一步骤,看到他的逻辑思路从无到有,过程不断投入关注,时而在他看向我时给予肯定的目光或是轻声鼓励:“哇,这一步做的不错!你离成功不远了!”随着他逐渐的推进,渐渐意识到他开始进入一个逻辑的死循环,于是,提前轻声告诉他:“你可以尽力去尝试,当然Ava也一直在,当你需要协助时,可以告诉我!好吗?”其实当我说出这一句话来的时候,当下我并没有意识到,而是课后我发现好像这个孩子并不经常向我求助,并且因为长时间熟悉的教学关系,我并不需要他求助,便知道他遇到的问题,然后赶紧在遇到问题之前走了出来引导、加以启发,从而减少他试错的成本和时间。过往我也忽略了这样的方式造成孩子的惯性依赖、主动性减少一些弊端。所以当我上完这堂课迫不及待想要记录分享,当我真正做到让孩子主动思考和想要培养一个主动思考能力强的理想和现实有了真正感的接触时。上桌游容易些,我能清楚意识到,而上有知识点涵盖的内容目标时,我会常忽略这一点。
2
当他重复试错再开口求助内心已经堆积了不少的小情绪,对于孩子的情绪我的雷达一直敏锐,我也并不会在孩子情绪当下着急让孩子去思考,而是花了几句话的时间,让孩子先把情绪缓一缓,同时我建议家长在家陪伴孩子写作业也可以如此:
1.说出情绪,认同情绪
——“我看到你需要我了,我很开心!但同时我感受你的内心有些情绪,这些是这个练习带给你的对吗?可以说说是什么感受吗?”
——“好烦!就是做不出来!”
——“我感受你的烦躁和痛苦了,甚至有点想放弃、想把这题撕掉的冲动了!”说到这里基本他就开始对我面上又有笑意了,“但今天我也很开心,我看到你一直很努力,一直在坚持。并且愿意让我来帮助你!今天让我看到你不一样的一面。”孩子放光的眼神重新闪烁。
2.带领跟随孩子做三组深呼吸,调整状态
“先来跟Ava做三组深呼吸,然后我们一定把这题完成!”
3
而在引导的过程中,这一次我选择跟随他的思路走,让他自己开始总结并告诉我。我想起了上次在做桌游拼版的时候的方式,尝试启发性的提问让孩子学会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
“你做到这一步,你是如何做到的?”
“就这样做的... ... 但是这块就是拼不进去!”
“那你在拼的过程中,有感受到那个图形比较好拼,放哪里都方便?哪些图形比较难拼,比较难处理?你可以说一说并分分类吗?”
这个孩子基本可以做到!
再给孩子一个行动的范围画个圈,确定目标性
——“那这样,我们优先处理你觉得难的好吗?当然你也要记住这些容易的形状!”
且在过程中不断的帮助他确定目标,让他不断思考总结,最终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方式,也是让他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