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阳县有位叶先生,名字已经不可考了。他的文章诗词超越当时所有人;然而他的命不好,一直在为考取功名而困顿。恰好当时关东的丁乘鹤丁公来到淮阳县当县令,偶然读到叶先生的文章,惊叹不已;便将他召来谈话,竟相谈甚欢。丁公当即大手一挥、官印一盖,将叶先生留在县衙读书,给他学习补助,并给他家里送钱抚恤。
正当科试的时候,丁公还大力将叶先生推荐给学政提督,于是叶先生获得了科试的第一名。丁公对叶先生的期望很殷切,秋天乡试的时候,赶紧找来叶先生提交的文章来读,不免拍案叫绝,欣赏有加。不曾想叶先生时运不好,好文章反而妨害了好命运,落榜的时候,竟依然名落孙山。
叶先生耷拉着脑袋懊丧地回家,自认为愧对知己丁公,终于日渐消瘦,精神萎靡,像个木偶一般。丁公听说后,便再次将叶先生召来县衙用心安慰他。叶先生感激涕零。丁公怜惜知己,跟叶先生约好等自己任期期满后回京都,将带上他一起北上。叶先生感动而敬佩,然后告辞回家,从此大门不迈二门不出。
然而无奈的是,叶先生生了病,卧床不起。丁公派人送去东西慰问;然而叶先生服用了上百剂药,还是不见好转。
恰好丁公因为得罪了上边的人而被罢官,将要卸任离开。为此他写信给叶先生,信中说:“我回去的日子即将到了,之所以还迟迟不动身,是为了等阁下你。等有一天,只要阁下你早上来,我们晚上便可以出发。”信送到叶先生病床跟前,他捧着信忍不住哭泣。只好委托送信人带回一句话给丁公:“学生病得很重,恐怕没办法很快好,还请您先出发回去吧。”送信人回去禀告了丁公。丁公不忍心就此离去,打算继续等待一阵子。
过了几天,门童禀报说叶先生来了。丁公开心地迎接了叶先生。叶先生说:“学生得了这病,劳烦老师您久等,学生心里实在不安。庆幸的是今天病情有所好转,可以拄拐走路了。”于是,丁公整顿行李,黎明便出发了。
回到故乡,丁公命令自己的儿子拜叶先生为师,自此朝夕相处。丁公的儿子名叫再昌,当时年龄十六岁,还不会写文章。然而他很聪明,但凡八股范文看个两三遍便不再忘记。等过了一年,便能自己写文章了。得益于丁公的人脉,再昌很快便考取了秀才。叶先生平日里模拟科举考试而写的八股文,都悉数提供给再昌阅读。因此再昌在头场考试中一点差错都没有,中了乡试第二名。
有一天,丁公对叶先生说:“你只拿出自身才学的一部分,便使得犬子一举成名。然而你的才学却被长期埋没,实在是无奈啊!”叶先生说:“是学生命该如此,能借公子的文章扬眉吐气,使天下人知道我半生沦落、功名未就是命运使然,而不是我的文章平庸,这已经令我满足了。况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并非得取得科举功名才算作走运发达。”
丁公怕叶先生在外面太久而错过了家乡岁试的时间,便劝他回乡。叶先生因此怅然不乐。丁公不忍心强迫他,便嘱咐自己的儿子到京都为叶先生购买直接考试的名额。丁公的儿子再昌又考上了进士,当了礼部主事,再昌带着叶先生北上,俩人朝夕相处。过了一年,叶先生参加了乡试,终于获得了推荐而中举。
恰好再昌被朝廷派往南河主持相关政务,他便对叶先生说:“我这次去的地方离先生您的家乡不远,先生您已经平步青云,衣锦而还乡才是人生一大快事。”想到回家叶先生也很开心。他们选择吉日出发。到了淮阳境内时,再昌命令仆从送叶先生回家。
然而,回到家中眼见家门萧条,叶先生深感忧伤悲凉。赶紧走到庭院,看见妻子正拿着簸箕准备出去。妻子也看见了叶先生,不由地将簸箕往地上一丢,赶紧逃走。叶先生凄然地问妻子:“现在我总算富贵了,只是三四年不见,为什么你突然不认我了?”妻子站得远远,大声地说:“你已经死了很久了,还谈什么富贵呢?之所以那么久不将你下葬,那是因为家贫子幼实在没钱。如今,老大已经成年,正打算去给你找个墓地,你就不要出来作怪了,吓死个人。”
叶先生听了妻子的话既惊愕又懊恼,双脚一软跌倒在地,顷刻间烟消云散。妻子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只见方才叶先生穿着的衣服鞋子如蜕掉的皮似的跌落在地,她难免悲伤,抱起叶先生的衣服痛哭不止。
叶先生的儿子恰好打私塾回来,看见有架马车停在自家门前,便上前仔细询问赶马人。一听,也惊怕地跑去告诉母亲。而母亲也边抹眼泪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儿子。母子俩再次详细询问送叶先生回来的仆从,这才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随后,仆从回去复命,再昌听到叶先生早已归西的消息后泪洒胸襟。立马赶到叶先生家吊唁,他于伤心难过中哭了许多次,并出钱为叶先生置办丧事,以举人的规格安葬。
再昌还厚待了叶先生的儿子,为他聘请了老师教他读书学习,还跟当地的学政打招呼请求关照,第二年叶先生的儿子被录取为生员,在学宫继续读书。
译/若安山
译者语:读该故事,忧伤、欣慰、感动、心痛、无奈、惊愕……不止五味,一种乱炖情绪久久地在胸中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