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七十七(0115)
今天继续学习如何有序组织主题教学的实施。
2.动态变化:去模式化
任何一个流程固化出的模式都是相对的。文本不同、学习者不同,其课堂的流程一定是动态多样、去模式化的。雅斯贝尔斯曾说:“什么地方计划和知识独断专行,对精神价值大加挞伐,那么这些计划和知识就会变成自身的,教育就将变为训练机器人,而人也变成单功能的计算之人,在仅仅维持生命力的状况中人可能会萎缩而无法看到超越之境”1生命的更新性主要表现为有意识地创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生命的更新性更多地表现为它的无常性和不可预测性。既然生命是不可以完全计划的;既然相对于计划性,生命更倾向于无常性;既然生命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那么,教学的组织形式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去模式化的形式。
主题教学正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教学活动的,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主题教学在教学时间、空间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可以根据学生对主题探究的进度调节教学的进度,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学活动感兴趣的程度变换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必完全拘泥于以上三个环节,是完全可以动态变化的。以图画书《大脚丫跳芭蕾》为例。课堂上学生只围绕“我发现”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共学与延学,整个流程并没有按照上面的环节进行。在整体的推进中,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图画书进行发现、解读与生成。由于图画书是以图画为主要叙述方式、图文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节课的前50分钟学生都在阅读过程中,针对图画进行了多角度的发现。在初次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共有122次发言,其中有84次在图画方面有所发现,占68.85%。
根据我国台湾图画书研究专家林美琴的分类,对图画书中图画的解读应该从“线条(单图线条、跨页水平线、跨页直立线……)、造型(形状、衣着、姿态……)、构图(位置、动线、视角、运镜、比例特殊构图……)、颜色(色相、明度、彩度……)、象征、细节等角度入手”。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从细节关注绘本内容,并且对绘本的造型、构图、颜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仅构图项,就已经关注了人物位置、行动路线、观察视角以及构图比例等。学生对图画分析的基本角度掌握比较充分,能够抓住基础的造型、构图、颜色、细节等发言,挖掘得比较深入;能够充分体会色彩所表征的情感,抓住人物表情等细节推测情节发展、人物内心等,从而为二度创作,将想象力与创造力相结合,创生课堂内容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预学一共学一延学”只是提供一个课堂操作的可以借鉴的支架。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流程,但不应“流程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不同,教学过程依然应当动态生成。
这种生成性,旨在强调教育应重视受教育者作为人之生命个体的创造过程,重视教育活动的个性、感性等特点。正如美国学者尼莫这样界定生成性教学,他认为生成性教学“不应是‘罐头式的,不应是‘木乃伊式’的,不应是偶然的、随意的,不应是老师牵着孩子鼻子走的教学”。尼莫对教学生成性的界定已隐含了教育生动活泼的特性,但也强调教育虽“形”散但不缺乏中心主题的确,“传统的‘特殊认识活动论’不能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必须突破其框架,从更高层次,即生命的层次,运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审视课堂教学,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观,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