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本课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 意在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在课前,教师要布置前置性实践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简易日晷制作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涵盖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制作图表、观察记录、分析数据、探究研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有一些学生了解得较多,有一些学生则知之甚少。
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都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踩影子
材料:“踩影子”的图片
1.提问:在阳光下,你怎样才能踩住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玩踩影子的游戏,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预设:影子的长短、方向会发生改变
2.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和思考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二)、实践:自制简易日晷
实验材料:硬纸板或画板、简易日晷观察记录纸、燕尾夹、牙签或裁剪过的水笔笔芯、橡皮泥或橡皮、指南针、马克笔或记号笔、直尺
1.播放微课,自制简易日影观察装置,
2.总结制作步骤:
找方向→对方向→立杆子→画影子
请学生说一说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带到校园空旷处,请一组学生画出短杆的影子,围观的同学作点评,指出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预设:方向要找准,短杆不能太长,短杆要立放时一定不能倾斜,画影子一定要注明相应的时间等。
4.再请一组学生画出短杆的影子,确认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
5.布置任务,利用双休日完成一天的观察任务。
三)、研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学生的简易日晷观察记录纸
1.学生分组汇报:请每个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汇报,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如有意见也可以举手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
2.汇总发言,小结发现:
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
(板书:长→短→长);
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因为学生测量影子不是从日出开始,也不是到日落结束。
(板书:西→北→东)。
4.汇总发言,总结发现:
影子的长短:“长→短→长”的变化
影子的方向:西→北→东
四)、拓展:认识日晷
材料准备:日晷模型、日晷简介的视频
1.古人的智慧超乎想象,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晷(课件出示日晷介绍视频和照片)。
2.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图片中的日晷是斜着摆放的,它的晷面是与斜着放的,晷面上面标着12个时辰……
3.小结: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晷。我们也要学习古人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精神。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示范演示、合作探究和讨论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了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并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影子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记录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