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临床表现
1) 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
2) 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又无法放弃这些观念和行为,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3) 男性发病高峰13-15岁,女性发病高峰20-24岁。约50%-70%患者在一次应激事件之后发病。疾病初期大多极力掩盖症状,故很多需 5-10 年才就诊,首次住院平均 30 多岁。
B、分为强迫观念(obsessions)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两类。
1)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
• 强迫思维:一种想法反复涌现,如“这样我就一定能学好”。
• 强迫性回忆:回忆某些细节,如“回忆进门时先迈的是哪只脚”。
• 对立性思维:别人说平安,就马上想到危险。
• 强迫表象: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容,如看见“火”字,想到一片大火。
• 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如看见利器竟想自己要用它伤人
2)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指重复一种无意义的行为。
• 强迫洗涤:洗手、洗衣物、洗澡,有几百遍并且有次序
• 强迫检查:毫无必要地反复检查灯、开关、门窗
• 强迫计数:比如上班路上数电线杆数目,一旦漏数就重来。
• 强迫仪式行为: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复杂的有固定格式的行为组合,如进门立正)
C、DSM-IV诊断标准
1) 或是强迫思维,或是强迫动作
2) 患者自己曾认识到这种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是不合理的。
3) 明显带来痛苦,明显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社交活动、职业功能。
4) 如有另一种轴I型诊断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它。
5) 排除药物或一般躯体情况的生理效应。
D、病因
1) 生物学因素
• 遗传:一级亲属中OCD患病率 15-20%,同卵双生子同病率65%。
• 脑功能异常:是强迫症产生的中介机制,主要涉及前额叶、扣带回、尾状核、基底神经节,也可能与 5-HT相关
2) 心理社会因素
• 精神分析:强迫行为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自我采用的与 OCD 相关的防御机制,如反向形成和消退。
• 行为治疗:患者发现某一行为能缓解焦虑,该行为就被强化,从而反复出现,形成了强迫行为或仪式性动作。
• 认知行为观点:绝对化的认知的歪曲(如绝对性思考方式、完美主义的要求、过高的责任感和夸大危险的想象等)。
E、治疗
• 心理分析治疗法:治疗的目标是此患者领悟症状中无意识的真实含义。
• 【主要】行为疗法:脱敏疗法,反应阻止法,冲去疗法,厌恶条件化疗法。
作者 | xiezj
编辑 | xiezj
(本文由xiezj原创,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